言情小说

言情小说>从起1978 > 第30章 早市(第2页)

第30章 早市(第2页)

江欣雯看了看他手里的纽扣,确实漂亮,但这肯定不是港岛进来的,她记得,改革开放后,江苏那边就应该开始做纺织品和纽扣的生意了。

在这个出门需要介绍信的年代,这小伙子的能量不小,肯定是从南方进的这些货。

因为,上一世,那块蓝金色的花布她见过。那还是小姨在八四年,从深城回来时,在中英街买回来这么一块,那块花布,据小姨说是十块钱买的。

而上一世她三十六岁那年离婚后,去深城打工三年,和一个叫曾倩女人关系很好。

那年正好是2oo7年经济危机,曾倩因为生意失败,负债进了工厂打工,和她在一个组里。

曾倩回忆自己的辉煌时期,八十年代,她就在中英街租下过一个小摊位,专门卖江苏那边产的布头和纽扣给大6客。

据曾倩讲,她就是卖布头起家的,一块布头的进货价是三、四块钱,在中英街卖十块钱,不少人疯抢,当时她可是赚了不少钱的。

幸亏自己是重生的,知道这布料的来历。可是看看把布摊围的里三层外三层的大妈们,哪个不是眼睛锃亮的盯着小伙子手里的布头和纽扣?

这个时代,人们哪里见过这么漂亮的布料?每一块布料的花色全都带有浓浓的艺术气息和洋人的味道,扯一块回家,给自家的姑娘做件裙子、衣服,一定很漂亮。

江欣雯在卖布头的小伙子这里站了好久,直到江姥姥提着一只被绑的结结实实的大母鸡来找她,她才恋恋不舍的跟着老太太回了家。

“姥姥,这个早市什么时候开始的?”江欣雯问道。

江姥姥:“好像就是前两天才开始的,还是对门的姜大嫂告诉我的。”

江欣雯:。。。。。。

江姥爷咳了一声:“还不是回城的知青太多了,不少人等工作都等了一年多,天天在家吃闲饭,国家怕他们乱起来,这不就睁一眼儿闭一眼儿的。”

江欣雯了解的点点头,上一世,她也曾听那帮下乡的老知青诉苦。

从78年开始,就有大批知青返城,至8o年底才结束。从而形成了返城高峰,可是城里根本就没有大批岗位给这么多知青,故而打架斗殴,偷鸡摸狗,骂大街的比比皆是。

特别是,当时还出台了一个文件,对于返城知青在家待业过六个月以上的,均不算工龄。而这一政策的出台,彻底激化了知青和地方上的一些矛盾。

俗话说的好,久病床前无孝子,久贫家中无贤妻。人穷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这些回城知青,没工作就意味着没收入,没收入,那就是一个字——穷。

穷就让人没底气,必定会遭受家人的白眼,穷也会让人心生戾气,从而产生一些犯罪的念头。

家里孩子少的还好一些,尤其是那些家里五六个、七八个孩子的,哥哥娶了嫂子的人家。

一大家子人,挤在一间或两间十几、二十平米的小房子里,恨不得连上下铺的床底下还要垫块纸壳子睡个人的家庭,能不嫌弃从农村回来的知青吗?

这年代,家家户户本就不富裕,再加上个回来白吃饭、挤着住的,这矛盾一下子就升级了,家家户户吵架的,动手的,甚至打爹骂娘的。

可回城知青们为啥穷?外人不知道,家里人还能不知道吗?凭啥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

尤其是那些为了让哥、姐留在城里,替家里人下乡的知青。

这些孩子们委屈呀,一个城里孩子去乡下傍(pang三声)地,从出京都城时的细皮嫩肉,白白净净的大姑娘,大小伙子,到回来后的一个个破衣拉撒,说话粗糙的糙汉,糙女汉子。

他们本该像哥哥,姐姐,弟弟,妹妹那样,细皮嫩肉的在京都生活和工作吧?可他们为什么会把自己变成这样?

回城后,要工作没工作,要钱又没钱,天天手心朝上的日子谁过着能舒心?

家里有路子的,去街道领点材料,天天在家糊纸盒,可一天到晚累死也糊不出几个饭钱呐,他们能不憋屈?憋屈久了能不闹事儿?能不走上歪门邪道?

江欣雯估计街道干部们对这些知青们也头疼,再加上,上头提出了改革开放,所以街道和对这些待业知青摆摊的事儿,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吧?只求他们别惹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