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

言情小说>直播古人陪我一起补课晋江 > 第63章 南水北调(第2页)

第63章 南水北调(第2页)

其实她还想问问那位治沙英雄牛玉琴的故事,但是想了想已经说的也很清楚了,后人也都以她为名建了栋治沙展览馆,对她所行之事的肯定,好像也不需要她再多问什么了。

她没有纸,可记录的笔墨和布帛也不多,天幕上贴出来的一张张图数据图都用力记在脑子里。以后世的人口,仅仅种粮都需要的水不少,种树也是需要浇灌的,还有他们说的工业用水。

和南边的长江比起来,黄河的水的确不算多,只靠调控分水,这也应该很难做到的吧。所以她想知道后世是不是还有其他方法,解决用水问题。

【“除了高效利用黄河,我们还有一项工程,叫南水北调。”

小小记得收藏夹里应该也有相关视频,找出来给他们看。“稍等一下。”】

汲黯沉默,对高皇后问这样的问题并不奇怪。抛开政治立场,没人能说她治国治的差。

[视频没有人说话,就是不同变化的地图和文字给出信息。

不同颜色把现在的国土划分为不同地区,每块地区上面的水资源数据差异明显,东北和北方地区占比最低。

“黄河、淮河、海河流域耕地占全国4o%,水资源却只占8%,如何将南方多余的水调入北方?”]

大家也都记得对比黄河和长江时,两条河的巨大差异,能将长江过多的水调入北方,那的确是大大缓解北方的用水压力。

才经历隋末的初唐人具是一抖,不由想起了“挖运河”几个字。

看后世人治黄河,漫天黄沙里种树是很苦,但他们看见后来的遍地绿色也会为后人开心;但是如果要挖运河调水,那是真的被激起了痛苦回忆。

还在收拾杨广烂摊子的李世民安慰自己:“后世人应该不会是挖运河,南北地势不同,这河能挖通,得挖多深啊,流到北方来都要干不少呢。”

按照他们种个树还要帮百姓考虑怎么展经济作物的情况,应该是干不出杨广的事。

[“1952年,伟人先提出‘南水北调’的宏伟构思,经过数十年研究,2ooo年确定了中、东、西三条线路”

地图放大,不同颜色的线路开始往北移动。

“东线起点扬州江都水利枢纽,终点天津;中线的起点汉江丹江口水库,终点北京;西线雅砻江,调入黄河上游。”

地图拉到汉江,开始从中线展示工程……]

“引江济汉,对,是要保证汉江下游用水不被困扰,才好把汉江水往北调……”

“把那个丹江口水库加高,让水增高后往北自流,北京的地很低吗?”

“人家都那么干了,肯定是很低的!”

李世民:“还是要挖河啊……”

关于调水工程,他们也跟着一起看到了不同地方的地形地势,看到了巨大的沙河漕渡,也看到了来了旱情时,这个调水工程也会紧急调水,为河南人缓解旱情。

朱厚熜算是知道主播为什么多讲洪水了,干旱这种从有水的地方调水来解决的方法,他们知道也做不到。

经常因为这里干旱、哪里大水,很想让老天爷好好匀一匀水的帝王们:我们虽然看着这个工程很眼馋,但也还是有自知之明的。就算主播把这个工程都找了这么详细的告诉他们,但谁要是真的有这个魄力修,那就等着民怨四起吧。

古代的水利专家们想了想,忽然反应过来:“一直到北京,这不是要穿黄河吗!”

苏轼一开始想,是不是也在黄河边上也建一个类似三峡那么大的蓄水大坝,再往北继续调水,后来一想不对,这个中线段,黄河地平的很,没这个落差建大坝。而且把黄河水和长江水混了,出个事情更不得了。

他琢磨着,是不是也像沙河漕渡一样,架起来让水通过。就算过程中会流失不少水,但是架桥也总归是轻松点的,就是桥梁建设难度也不小。

原本很多人还在纠结这种凿穿南北的运河到底有多耗费民力,看到沙河漕渡,现都不只是面上挖水道那么简单,等到了黄河,还要从底下挖隧道穿黄。

古人们:……

你这还不如挖运河。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