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

言情小说>邪尊宠溺绝色佣兵妃 > 第一百三十二章 离京(第1页)

第一百三十二章 离京(第1页)

徽宗盯着赵楫看了足足有一分钟,才摇了摇头叹道:

“你,这次做得很好!朕答应了贵妃,要答谢救她性命之人。你想要什么奖励,这便说罢,朕都答允你。”

闻言郑后连忙给柳卉欣使眼色,显然希望她恳求徽宗让她留在汴京,不要配岭南。但柳卉欣却对郑后的眼神恍如不见,自顾自的答道:

“贵妃也是儿臣长辈,长辈急难,儿臣自当尽心竭力。儿臣只是做了分内之事,又哪里用得着什么奖励?”

柳卉欣骨子里性子高傲,哪里愿意向这昏君低头求什么奖励?

况且那扑街作家“6仁贾”曾经说过,在宋朝种田,岭南是个不错的选择。既然如此,好不容易有了出京的机会,她何必留在这有志难伸的京师呢?

虽然郑后不欲与赵楫母子分离,可七年后便是靖康,历史到现在并没有什么大的变化。虽然李善庆死了,但一样可以有张善庆、王善庆。宋金结盟并不会因此改变,赵楫留在京里实在起不到什么作用。

还不如远离京师,去到朝廷力量薄弱的岭南,反而可能展壮大,练出一支强军,以备靖康国变。

不料听到她这般回答,徽宗却满意的点了点头,面上露出一丝微笑道:

“还算知些分寸。既然如此,岭南便不必去了,改去两浙路吧。在那边好好悔过,修身养性。过得一两年,若真有悔过之心,朕便允你回京。”

说罢,徽宗冲一旁的郑后点了点头,急匆匆进屋去看大难不死的王贵妃母女去了。

柳卉欣顿时有些傻眼,两浙路?那不就是现代的江浙省么?说好的岭南呢?

到岭南之后怎么种田我都想好了,还专门上网找了好多资料,怎么说变就变了?

但她还有苦说不出,总不能跑去跟徽宗说我不喜欢两浙,您还是让我去岭南吧!这未免太惹人怀疑了,正常人都不可能这么说。

毕竟两浙富庶,在当时比起蛮荒落后的岭南,生活要强过无数倍。特别是临湖府,也就是现代的临湖市,后来更是成了南宋的都。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可见当时临湖的繁华富庶,并不逊色于都汴京。

而且徽宗终于松了口,给出了几年后若能悔过便允许回京的承诺,在所有人看来这都是极大的恩典了。

郑后非常高兴,一个劲儿的叮嘱他一定要好好表现,认真反省,争取早日回京。

柳卉欣魂不守舍的胡乱应付着,其实郑后说了什么她全都左耳进右耳出,半点儿都没记住。

次日清晨,赵楫回归宋朝没多久,宫中便传出旨意:钦命四皇子荆王赵楫为两浙路抚谕使,勇毅军都指挥使,加北平军节度使,赴临湖府安置难民,协助地方办理救灾事宜。

第三天,加急办理的关防印信也送到了府上。

接到关防印信,按例官员就要尽快动身赴任,赵楫离京的日子不远了。

赵楫那一长串官衔中,两浙路抚谕使是职官,就是他真正的职权管辖:负责调查民情,恩抚灾民,宣谕朝廷恩德。

北平军节度使则是加衔。宋朝高级武官通常都有节度使加衔,但赵楫的这个加衔却显得分外没有诚意。

宋朝的节度使已经变成了一种虚衔,并不实授,但名称还是沿袭了唐朝的旧名,只是这北平军节度使再没封过。原因很简单,北平军顾名思义,便是在燕山附近的幽州。可如今幽云十六州都在契丹手上,宋朝觉得脸上无光,因此幽云的节度使名都不再使用。

此次徽宗封赵楫为北平军节度使,一来表明自己收复幽云的决心;二来知道赵楫同契丹人有交情,有意恶心萧烈这些契丹人;三来因为北平军根本不在宋朝手里,所以这虚衔便显得更虚,封给赵楫则是表明对他的贬斥惩罚之意。

至于勇毅军都指挥使,却是郑后与王贵妃在徽宗那里为赵楫求来的一个福利。名义上是为了方便他救灾给的一个军职,让他可以将灾民招为厢军,稳定地方,这也是遇到灾害时北宋朝廷的惯常做法。

而事实上,郑后她们只是想给他一个吃空饷的机会,让他被配的日子好过一些。

徽宗一开始诸多推搪,无奈后妃终日哭求,徽宗被缠不过,只得允了。

这本是郑后与王贵妃心疼赵楫自小娇生惯养,金马玉堂的人物,怕他吃苦给他求下的一个肥缺,没想到却无意中帮了赵楫一个大忙。

所有人都知道,大宋的厢军事实上就是一群灾民、叫花子。那所谓的军饷,层层克扣下来,到都指挥使手上的时候,其实已经没剩下多少。

都指挥使再克扣一道,到士兵手上的更是十不足一,所以厢军毫无战斗力简直太正常了。朝廷本来也没指望过他们有什么战斗力,只不过就是给灾民一口饭吃,让他们别因为吃不上饭造反就行。

至于兵器甲胄之类,就更不用指望了。纸面上可能会有一些,但那不过是工部吃好处的手段罢了,根本不会有实物下。

所以这个勇毅军都指挥使的官衔,在徽宗和其他人看来,不过就是给赵楫一个捞钱的机会罢了。若非如此,徽宗又怎么可能应允,赵楷等反对势力又怎么可能不加阻挠?

他们可不知道,赵楫看中的恰恰是这个带兵的权力。至于那点克扣的钱财,他还真没看在眼里。

有了这个厢军都指挥使的名目,如今这个改去两浙路的“处罚”,可比当初配岭南更好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