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

言情小说>李白的行道难 > 第二十七章 读书人的风骨(第1页)

第二十七章 读书人的风骨(第1页)

苍劲的核桃树仰望天空,虽老迈却银枝铁画,大雪不能动其心,刘庸在核桃树下静坐,慢慢梳理着毕生所学所历。

青年文学,玄幻仙侠读的最多,却收获最少,文笔生花者不过寥寥,大多商业爽文热血恩仇,又扮猪吃虎异想天开,视为小道,接下来是杂谈浅谈,美文散文,虽然集大成文学于几行里,意境极佳,但读者若无文学底蕴终将沦为肤浅,如果只读此类便是中华文明之弊病。

哲学方面,刘庸先读的西方哲学,这要感谢小筱,这些学问如果不是有人推荐,可能一辈子都不会接触。他们先从人说起,从小部落如何成为一个城市进而演化为一个城邦。

两千多年前西方智者以农人,手工者、商人、教师、医生、守护者、军队和领导者开端,一个接一个推演出他们如何出现,最终成为一个国家。

就如一间房屋,住了人以后,桌子椅子凳子,衣柜、厨具碗筷、床铺书桌接踵而至,最后形成一个家庭还有他所必须的所有物品。

中国的哲学和西方的不同,儒家道家对后世影响深远。儒家和道家的治世思想又有所不同,而道家的核心思想无为,更具备行而向上的哲学思维,进而出现了道教,家和教一字之差对应的正是入世和出世的思想境界。

接下来是圣人,就是中国哲学思维的大成者,他们一般处于出世状态,不再受制于红尘俗世,是思想境界脱离尘世的存在。

中国的哲学更注重“德”字,不管是儒家思想的仁义礼智信还是道德经中的无为,其实都注重一个人的德行觉悟。

刘庸心中这些点点片片的思维碎片开始聚拢起来。

资本论则是他原本缺失的一部分,因为对于资本主义社会,刘庸知之甚少,这也就对现在的社会缺乏了解。

资本主义社会,什么是资本,如何形成,社会怎么运转,一本二百多万字的长篇巨着不可以点概面,不可观一丘而概重山。

刘庸没有生活在西方,只能透过文学着作来了解他们从近两百年的展过程,这个时间还是排除了资本主义的萌芽成长时期。

刘庸没必要去深究什么,他不像玲珑有专门的学科学术研究。他需要的是自己成长起来,这种成长是他自己定义的。

一物不知深以为耻,朝闻夕死是刘庸读书的终极意义。如带有光环的职业,教师医生军人等,他们需要各自的有自己职业的信仰才能感受到那份神圣。

在刘庸看来,读书人更加需要信仰,这种信仰来自于往圣先贤所着所书的千古绝唱,至理名言,人间正道。

“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刘庸脑海中一句句一篇篇诗句,都是让人意难平静,不由感叹:“好一个欲辨已忘言!”

看来,论思想格局西方人还是不如中国文人。在他看来读书人的风骨是不为三斗米折腰,是怒冲冠,凭栏处的壮怀激烈;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雄心壮志;是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的心照汗青。

这些古人大多自幼饱读诗书,而且不曾间断,中国古人的好学求学精神实在令人敬佩的五体投地,他们没有手机电脑,没有互联网,有的就是一颗求学之心。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