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

言情小说>莺莺传书递简的一折名为 > 第241章 胡适之的婚姻家庭(第1页)

第241章 胡适之的婚姻家庭(第1页)

老阿姨红线又上线了。

一大早,谈起五六月的天气,老阿姨觉得阴晴冷暖不定,老婆婆却认为天气很热,是老阿姨身体怕冷,于是嘲讽说,“比林妹妹还林妹妹,过犹而不及!”

“哈哈,我们哪能跟林妹妹比啊?林妹妹是仙啊~”

三个女人一台戏,两个女人呢?胡适的母亲,胡适的夫人。

老阿姨带着读者朋友回到历史长河中……这一章来聊一聊胡适先生的婚姻家庭。

胡适,中国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生活不仅是思想的辉煌,更是一幅饱含深情、曲折多舛的家庭画卷。

胡适,原名胡嗣穈,是新文化运动的开创者之一,一生拥有36个博士学位,担任过北大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中国驻美大使等重要职务。

1917年1月,他在《新青年》杂志上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提出"不模仿古人不用典故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等八项主张,明确提倡使用白话文,他还说"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又为将来文学必用之利器,可断言也。"

胡适先生一语成谶,白话文展现了它的勃勃生机,一直使用到现在。当年鲁迅也正是受到胡适的鼓舞,写出了中国第一部短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然而白话文在推广之初,也并非是一帆风顺。有很多人就"看不惯"白话文,表示无法接受。胡适在北大任教,一次公开讲课中,他说白话文比古文简洁。有学生提出反驳。于是,胡适就出了一道题,就如何回绝行政院秘书一职草拟电文,学生用古文,胡适用白话文,看谁使用的字少。

学生给出的答案是"才疏学浅,恐难胜任,不堪从命!"用了十二个字。胡适给出的答案则只有五个字"干不了,谢谢。"学生听了哑口无言。

众所周知,胡适早年曾留学美国,师从于美国着名学者杜威门下,和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又是校友关系。胡适被蒋介石视为最佳人选。1938年,胡适受命于危难之际出任驻美国大使。四年里,胡适苦撑待变。他最大限度争取美国政府和美国人民对中国的同情和支持。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随着美国对日宣战,胡适感到他自己身上最大的一个使命终于完成了。胡适此一贡献,无人可替代。

胡适一直居住在美国。退守台湾的蒋,权力集中,面对蒋的威权,没有谁公然敢违背他的意志,除了胡适。他在就任“中央研究院”院长的典礼上,直接“纠正”了蒋的演讲词的不当之处。这使蒋大为恼火,却又拿胡适没办法。

胡适先生对白话文的贡献,对抗战的努力以及不畏惧强权,组成他特有的人格魅力。

然而,他的家庭生活却隐藏着许多奇特的故事。

胡适先生确实是一个复合体,他的思想和观念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的精华。一方面,他深受西方先进理念的影响,追求科学、民主和平等;另一方面,他也保留着东方传统观念中的一些价值观。

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祖训为例,虽然这一观念在现代社会可能已经逐渐被淡化,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它仍然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对于胡适先生来说,这种祖训代表着家族的传承和责任,也是对长辈意见的尊重。

然而,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胡适先生完全接受了这些传统观念。事实上,他在很多方面都积极倡导改革和创新,试图打破旧有的束缚,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展。在面对传统观念时,他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思考和权衡,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和立场。

总的来说,胡适先生的复合体性格使得他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融入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同时也为他的学术研究和社会贡献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和思路。

他的婚姻生活充满了戏剧性和坎坷。母亲的命令如同一道无法违抗的圣旨,将他推向了一个陌生的命运轨迹。

那位从偏远乡村走出来的女子江冬秀,虽然成为了他名正言顺的配偶,但他们之间其实并未建立起深厚的情感纽带。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这对看似平淡无奇的夫妻竟能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相互尊重、关爱彼此。

尽管他们的婚姻可能并非源于爱情,但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他们逐渐现对方身上的闪光点,并学会欣赏和包容彼此的不足之处。这种互敬互爱的关系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时间的磨砺才得以形成。

在这个看似简单的家庭里,江冬秀用她勤劳善良的品质操持着家务,尽心尽力地照顾着丈夫的生活起居;而他则以自己的责任与担当努力工作赚钱养家糊口。他们各自承担着属于自己的角色分工明确又相辅相成共同营造出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