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

言情小说>舍弟诸葛亮笔趣阁无防盗 > 第74章 吴起李广霍去病之法各有所用(第2页)

第74章 吴起李广霍去病之法各有所用(第2页)

所以诸葛瑾对于“智力工作者的哪些能力,能随着年龄增长。而又有哪些能力,不能随着年龄增长”的认知,显然过工业歌命前的一切球人。

韩信在这个问题上也没他透彻,所以韩信也只能说出“人老了不擅将兵,而擅将将”个特殊解,说不出普遍解。

如今,他看到二弟的不信、狐疑,当然要当头棒喝。

这也是诸葛瑾教书育人的第一宗旨:学知识、学技能之前,先端正态度,认清何以学何以不学。

不过,他这些内心活动,倒是不足为二弟道了,只好另找借口搪塞。

诸葛瑾搜肠刮肚回忆了一下,现读书时背过的一段话,非常适合诸葛亮现在的心境,于是就岔开话题道: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师襄、老聃。郯子之贤不及孔子,然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关将军不会大兵团作战,你就跟他学别的部分,只要他有一项是下第一,他就值得伱学。”

“谨遵大哥教诲!”诸葛亮自肺腑诚恳允诺,决定回去后把这段话也记在上次的劝学家书后面。

……

此后两日,因为过年的关系,柴桑城内一切倒也稳妥,并无大事生。

关羽再急于练兵,也不会在这种日子就操练。

不过,哪怕不练兵,他带着诸葛亮长见识的旅程,却已经算是开始了。

他拉着诸葛亮到处走访,熟悉各营将士。

诸葛亮一开始有些懵逼,还以为关羽是要施恩卖好,给士卒赏赐、以尽快鼓舞士气。

但关羽也没有任何笼络的举措,最多只是挑一些士兵谈心。

甚至都不亲自出面,而是让手下心腹小校暗中打探,了解各营士兵们的担心、有什么需求。

若是按诸葛亮原本的性子,两没见效,估计就要急着追问了——智商越高的人,越不容延迟满足,他们总习惯于自己稍微做一点事,立刻就看到疗效和反馈。

好在这次刚刚被大哥关照过,诸葛亮反复告诫自己“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细细看不要急”,才熬了下来。

又过了数日,总算过了大年初五,关羽才开始恢复一定的操练强度,从军纪、队列开始,并辅之以一定的奖惩。

诸葛亮虚心把关羽的一切做法都先记下来,然后回去再慢慢揣摩,不管理解不理解。不理解就跟自己读过的兵法对照,争取印证理解。

如此又正式操练了三五日,诸葛亮终于觉得自己似乎总结出一点门道了。

他便趁着一次军纪整训后的闲暇之时,向关羽提了几个问题:

“关将军,我观你整顿军纪、鼓舞军心。或与士卒同甘苦,体恤其饮食下劣、改善加餐,还跟普通小校一起吃饭。

但有时你又不肯随意施恩,只是一味严加操练,把标准定得极高,很少有人能完成,同时给完成者重赏。

我揣摩着,你这是既学了李广的‘与士卒同甘苦’,又学了霍去病的‘只求赏罚分明,立功者有出头之日’,但两者应用又似乎很随意,看不出何时用何法的规律,你究竟信奉的是哪一套呢?”

诸葛亮这段话,也算引出了汉朝人对于如何团结士兵的一段公案了。

早在汉武帝的时候,李广就觉得跟士兵同甘共苦最有效果,

而霍去病却觉得只要能带大家打胜仗、赏罚分明,那么将领还是奢靡些好。这样下面的人才有奋斗动力,知道“我要是立大功了,也能跟霍将军一样享受享受”。

此后三百年,汉朝的武将,对士气的鼓舞思路不外乎这两大类,只是细节上略有不同——

当然,能把这两种思想中的任何一种,稍微学得像一点,就勉强能算个名将了。

比如桓灵时打羌人立下大功的段颎,就是典型的霍去病流,很能激士兵的贪婪欲。

而绝大部分普通将领,是连其中任何一条都做不到的。

千万别笑,比如张飞那种“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的,就是典型的连一条都没做到。

当然张飞也能带兵,并且逼着士兵为他而战,但主要是靠高压的鞭策。以后能不能改好,就要看他是否尊敬诸葛兄弟、是否虚心改过了。

诸葛亮跟着关羽学了这些日子,他觉得各种风格具体怎么操作、都已经见识过了,只是没想明白关羽选择时的依据。

不过,他能问出这个问题,还是让关羽颇为欣赏。

“哦?你居然已经看出来、我是在博采众长,试图兼得霍去病、李广之法了?果然是饱学之士,这么快就看出来了。大哥和益德,跟我一起用兵十三年了,他们也没问过我这个问题。”

关羽感慨了一下,同时也有些得意,把自己的秘传心得卖弄道:

“其实,这个道理也说不清楚,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但大致来说,有几条模糊的原则。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