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

言情小说>一碗茶一碗饭打一成语 > 第六十章 一剑霜寒(第2页)

第六十章 一剑霜寒(第2页)

“第五氏出名的历史人物有汉代大司空第五伦,唐代宰相第五琦等。”藤孝摇扇说道,“这些春秋旧族主要郡望是东郡、陇西郡,主要堂号叫做东郡堂、陇西堂。复姓第五可以追溯到舜帝,其后有姚、妫、陈、胡、田,皆为同根同源,史称‘妫汭五姓’。舜的后裔不断展,一直到商朝后期,舜的后代阏父归顺于周文王。后周武王消灭商纣,建立周朝,并将长女大姬嫁与阏父之子妫满,他是舜后代子孙。后来,武王追封上古圣王的后裔,妫满氏因此被封为陈侯,位于陈地,国都位于河南淮阳。妫满史称陈胡公,胡公满,其后代以国为姓,从而产生了陈氏,后代以胡公谥号为氏,产生了胡氏。陈完的后代田氏家族在齐国逐渐迹后掌握齐国。田乞之子田恒杀齐简公与诸多公族,另立齐平公,田成子四世孙田和废齐康公。田和放逐齐康公于海上,自立为国君,同年为周安王册命为齐侯,并受到诸侯列国的承认,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田代齐姜’。齐康公死后,姜姓齐国绝祀。田氏仍以‘齐’作为国号,史称‘田齐’。西汉时期,为了增强关中的实力,削弱各地豪强的残余势力。将齐田氏分为八部,分别迁往西安一带,并要他们改姓‘第一’、‘第二’……一直到‘第八’。所以‘第五’出自田姓,源自汉代迁徙齐国公族所改。后来都改为单姓‘第’及‘五’两个姓氏,现在保留复姓的很少。最终常见的是姓‘伍’。”

“第五家族也曾出过不少牛人,”谢顶老头说道,“先齐田氏族人以次第为氏,历代不乏显赫之辈。东汉宰相第五伦,字伯鱼,属于三朝元老,为官清廉无私,尽忠守节,其后辈有五人在朝为官,与东汉相始终。其后人第五种,字兴先,历官高密侯相、兖州刺史。因弹劾中常侍单及其侄子单匡,屡受陷害。当时人说:‘清高正直,以第五种为第一。’其后又有第五上,任东汉刺史,惩治贪恶,刚直不宥。第五元先,东汉学者,通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统历、九章算术,为郑康成之师。到了唐代,第五琦成为唐朝宰相。唐末这一族又出了第五可范,是唐昭宗的亲信宦官,后来权臣朱温迫使唐昭宗将第五可范赐死。在宋朝,这一家又出了第五均,官至宰相。”

“昔陇西有些逃人来到我们这儿住下,曾在关东设祭,打出‘东郡堂’的幡帜。东郡堂,源自东郡望,以望立堂,亦称江扈堂。”名叫信正的面色苍白家伙说道,“其后人将‘江扈堂’改唤作‘江户堂’。据泷川一门的叔父辈翻祖谱说,早年这拨迁居关东之人将‘江户堂’所在之地,称为江户。日后上杉朝兴的家族也曾在此修城,‘东郡堂’有些后人跑去东海一带设堂立望,称‘东海望’,却站不住脚,又被赶回江户那边去了……”

“第五氏族人后来也分布到江浙的定海和澎湖诸岛一带,并且有些族人从海上渡来,”藤孝摇着折扇说道,“《百家姓》以‘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开头,以‘第五言福,百家姓终’结束。‘第五’是排行倒数第七的姓氏,也是《百家姓》中最后一个复姓。在陕西咸阳就有‘第五’这个姓,不知道的人很难相信它是个姓氏。姓氏‘第五’大有来头。他们当中的一支也曾与有乐的祖先一样从这里登6,随后蔓延开去,据说这拨‘渡来人’的祖先是从陕西旬邑县魏洛村迁徙而来。”

“魏洛村?”我闻言转觑有乐,纳闷道,“不是说你们祖先是从魏国洛阳跑来的吗?怎么是一个村子啊?”

“对呀,洛阳不是一个很大的城吗?”长利憨笑而望,“怎么缩水变成一个村子了?”

有乐啧然道:“我怎么晓得它为啥会变成一个小村庄?我哥整天提‘上洛’,或许他知道要去哪里……”

“上洛本为上京,前往都城之意。洛是谓洛阳,周代以后常定都此地,故渐被用作京城、或京都之意。主公口中的上洛,是谓前往京都,而京都的别称就是洛阳,故谓‘上洛’。”藤孝摇扇说道,“更确切地说,地方强藩带兵攻入京都的行动被称为‘上洛’,上洛是诸如义元、谦信、信玄等‘大名’诸侯追求的目标,如同中原春秋时期的‘九合诸侯’,亦即称霸诸侯。‘上洛’主要是用于形容实力最强的地方藩‘大名’集结大军开往京都表明权势地位之过程,有些类似中原古代春秋战国时期的‘会盟天下’,以证明自己拥有争霸天下的实力。”

谢顶老头说道:“所谓‘洛’的来历,京都的历史始自平安时代的平安京,最初被分成东西两个部分,东侧为‘左京’,被称为‘洛阳’;西侧为‘右京’,被称为‘长安’。虽然是依据当时的风水术选址,但右京长安的风水并不好,地处沼泽,还没有建成就荒废了。平安京就只剩下了左京‘洛阳’。于是,千百年来京都就一直被称为洛阳。”

藤孝摇扇微笑道:“亦称‘洛城’。在镰仓幕府时期被称为长安的西京衰落下去,而东都洛阳兴盛起来,过了西京。所以人们将京都称为洛阳,而‘大名’诸侯进京也就自然称为上洛了。京都附近的近畿地区被称为‘洛中’。京都府内至今仍随处可见诸如‘洛东’、‘洛西’、‘洛南’、‘洛北’、‘洛中’之类的地名。除了京都之外,奈良在古代又被称为‘平城京’,起初本打算仿照北魏大同的‘平城京’,但北魏很快把都迁到了洛阳,所以,奈良就仿照汉魏洛阳城建造了奈良的‘平城京’。”

“世人只知我们跟汉唐交好,却不知我们其实更亲近魏。”谢顶老头说道,“早从春秋战国的魏国以来,历经东汉末的曹魏,而至拓跋氏的北魏,皆与我们结下不解之缘。我们爱长安,但其实更爱洛阳。”

“你不是更爱北邙山吗?”藤孝笑觑道,“昔时常见楠公坐廊下拨弄三味线,吟唱元代张养浩的《山坡羊·北邙山怀古》,老泪纵横,还说若能得以归葬北邙山,死而无憾。”

“中原名山里头,北邙山怎么看都无出奇之处。然而,它又绝对不平凡。”光秀垂目说道,“在这片没多高的小丘陵上,竟有六个朝代、二十四位帝王长眠于此,东汉光武帝刘秀、陈朝后主陈叔宝、南唐后主李煜、蜀主刘禅、西晋司马氏,甚至朝鲜半岛的百济国王纷纷将这里作为灵魂最后的栖居之地。”

有乐笑问:“百济为什么也跑去中原那边葬王陵了?”

“朝鲜半岛的百济被唐朝与新罗联军灭亡后,”藤孝摇扇说道,“复国失败,被唐军与新罗联合镇压。唐朝将百济纳入自己的治下,引新罗极为不满。但此时唐朝军力强大,且有宿敌高句丽仍存,新罗无力也不能与唐为敌,只能隐忍不。随着唐灭高句丽,新罗、唐朝矛盾日益激化,唐朝在百济故地建立熊津都督府,纳入唐王朝直接管理。百济也出过黑齿常之、沙吒相如、鬼室福信这些名将,百济国覆亡后,许多人反抗唐军而失败,不甘心或为避祸乱纷纷逃难渡海,迁来我们这边。随后高句丽又亡国,从朝鲜半岛逃来更多人。其实在我们这片不大的土地上,本地土生土长的土著人反而渐渐不及秦汉至今历代迁徙的‘渡来人’数量多,而且更成气候。外来强族苏我氏从古坟时代到飞鸟时代,其家族每一代都出大臣,有人说他们来自高丽,更确切地说应该是由高丽半岛渡海过来,那拨迁移之人数量巨大,其中不只有高丽人,还包括取道高丽逃难的中原人。”

“所谓‘渡来人’是古时候属于我们这里土著族人对朝鲜、中原这些大6移民的称呼。渡来人通常是因国内战乱频繁或随文化交流而移居过来,这些渡来人传入诸如农耕、土木建筑,以及烧制陶器、锻铁、纺织等先进技艺,尤其是宗教和文化,重新塑造了这个地方及其人们从内至外的几乎一切面貌。”谢顶老头说道,“古坟时代与朝鲜半岛交流频繁,百济圣王派遣使者,带来了佛像与佛教典籍,佛教文化也随之传入。虽然迁徙来的人四处遍布,朝廷让其中一些更先进的渡来之族人居住在近畿地区,渡来人所带来的文明大大改变了这里人的生活形态,后来进入飞鸟时代后许多王族公卿皆笃信佛教,如圣德太子等,并致力于推展佛教。百济人迁徙的原因是这边急需向百济索取工匠与各类能人,包括高俸征聘五经博士,另外还有大量逃避高句丽侵伐的百济人也纷纷跟着过来。白江口之战后朝鲜半岛上的百济和高句丽被唐朝与新罗联军所攻灭,许多百济遗民逃来,并接受我们朝廷的保护,进入唐末五代十国,那边战乱连年,赤地千里,迫使更多中原人也逃过来。距今七百多年前,朝廷编写了统治我们这里各个阶层的姓氏,居于统治地位的姓氏宗族里至少有二百零五个来自中原,高句丽姓氏四十一个,百济一百零四个,新罗九个。统治我们这片土地的千余家有力宗族里,其实还有更多由于混合、融汇、通婚、过继、改姓易宗等复杂原因,即便本地氏族也不再纯粹,彼此已然不易分清辨认,后来尤其如此。”

“还是‘渡来人’从前的历史更精彩,”名叫信正的面色苍白家伙说道,“其实他们中原可以写的有趣故事比咱们这里更多,而且我也喜欢儒学,以及中原的诗文……”

眼神疯狂之人睥睨道:“后唐明宗有个儿子李从荣个性轻浮,喜好研究儒学,常招揽浮薄之徒一起作诗饮酒。有一天唐明宗问他说:‘你公事之余的休闲间隙,学什么东西呀?’李从荣回答说:‘闲暇之时读读书啦,或者和一些读书人一起作诗论道。’唐明宗说:‘我常看见先帝喜欢写诗,实在没有什么意义。你是将门之子,文章不是你的所长,必不能工,传入别人口中,平白当作笑柄。我年龄大了,对于经典义理虽然不算十分通晓,不过喜欢看喜欢听,除此之外不值得学。’李从荣最后果然败亡。”

谢顶老头见信正犯窘,因之曰:“李嗣源还是喜欢臬捩鸡那样的家伙,毕竟同属沙陀,又皆乃武人。”

有乐和秀吉不约而同地问:“什么鸡?”

“石敬瑭父亲,石绍雍。”藤孝摇扇微笑道,“本名臬捩鸡,善于骑射,胸怀远志,服侍李克用、李存勖两代,多次创立战功,仅次于周德威,历任平州和洺州刺史,死在任上,追封为太傅,石敬瑭称帝后尊奉为孝元皇帝。石敬瑭也跟他岳丈李嗣源一样,是沙陀族。此属西突厥的一支别部,曾在隋唐五代纵横中原。这些家伙虽然取了汉家姓名,其实不是汉人,而是所谓胡人。相映成趣的是,在我们这里,许多汉人为更加‘因地制宜’的生存而弃用本来姓氏,也被外边称为‘倭人’,然而骨子里并不是倭。”

“唐明宗李嗣源虽受后世戏文追捧,不过他比起‘戏迷’李存勖,远算不上好戏之人。”藤孝微笑摇扇,说道。“他却算得是‘宝物狩’。李嗣源得到一个玉杯,上写‘传国宝万岁杯’,高兴地拿给冯道一块儿观赏。冯道说:‘这是前朝的有形之宝,王者有无形之宝。仁义便是帝王之宝,因此有『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的说法。’明宗出身武夫,又是沙陀人,没听懂他的意思。冯道走后,明宗又问侍臣,这才知道冯道是说守住皇位要靠仁义。”

“虽然过会儿秀吉要请大家看社戏,”眼神疯狂之人摇了摇折扇,在又一次满头落花飘瓣之间啧然道,“然而以史为鉴,也很重要。你们做什么都不认真,就在有学问之士谈论历史的时候,我身后竟然频繁出醉酒晕倒的动静。明知不行还喝那么多,谁又倒下啦?”

秀吉捂额说道:“晕!想是先前在宗祠前边饮的那些清口酒劲大之故,好些不胜酒力之人这会儿都纷纷不支了,酒劲上头,我亦有些吃不消……”说话之间,又有几人摇晃跌坐在地。

权六皱眉低哼道:“清口酒有这样酿的吗?祝师宛,你是想晕死大家不成?”信照摊开手,醉态可掬地看着掌心之蛙,说道:“祝师宛手下那些伙计是从哪儿搬来的规矩,为什么每个人进社祠大门都要先解兵刃、洗洗手、闻一闻门前香,然后饮一杯劳什子的‘清口酒’?刚才我把青蛙放进酒缸,你们看它也晕得跳不动了……”有乐啧然道:“我们每人都要从那缸清酒勺一杯来饮,你别把青蛙放进去呀!幸好我刚才没饮,从后面溜进来了,看见了好些不认识的人在祠堂后边走动,祝师宛啥时又招揽一拨新人手在这儿帮倒忙来着……”

我也觉得他们这里宗社的规矩很奇怪。有乐望过来的时候,我回想起我们家那儿的风俗不是这样的。

据说是由于担心失火,越来越多神社一般都不设香火,这未必是传统的规矩,只是后人出于各种考虑的演变。人们到神社去,一般是先在神社前的水池边用一个长柄木勺净手,然后到屋脊两边翘起的神社拜殿前,往带木条格的善款箱里扔点零钱,抬手拍几下,合十祈祷。有的拜殿前还挂有很粗的麻绳,祈祷者摇动两下,撞得麻绳上的风铃出响声。热衷前来祈祷之人除了上了年龄的老者,也有不少夫妇情侣祈祷终身幸福。

护身符是绘有祭神名字和灵威的小型道具。神道教认为,护身符上寄宿着神力,可以保佑持有者。后来人们现佛教的寺庙也有提供给香客,为了这类小物品,越来越多人也常去佛门地方逛。

神社里几乎从未现有墓地,据说是因为在神道教里死亡被认为会引起不纯洁,并且本地的土著人认为死亡主要由佛教来处理。

“信安,你们弄这种酒万一醉死了人,你来扛啊?”眼神疯狂之人转面说道,“信安去哪里啦?若是连他也醉死了,谁来处理?”

“这酒名叫‘醉生梦死’,对吧?”信包拿着勺子舀酒欲尝,却先闻一下,蹙眉道,“谁取的雅名?信安能想出这般好名字吗?我一时记不起来,曾经谁提过这个酒名……”

“小时候,似乎听铁斋提过。”长利搀扶着摇晃欲跌的信照,经过石阶下边一个倒卧的家伙身旁之时,诧异道,“咦,信安先倒下了。他什么时候醉倒的?”

“酒似乎没啥异样,”利家以银针伸沾酒水,抬针迎着光亮之处,仰眼细觑道,“先前酒水食物皆经专司试毒之人检验过了,应该没现什么不对呀。”

又一拨飘瓣随风扬撒而下,信包抬面看檐,随手掷勺回缸,微蹙眉头,若有所省的说道:“恐怕我们着道儿了。”

落花缤纷之间,花白胡须的褐袍老者摇摇晃晃地绰剑上前,宛如醉汉一般步态踉跄,又在众人愕望的眼前挥袖耍剑,有乐不由讶问道:“祝师宛怎么了?”但见褐袍老者舞剑之势越来越急,神态似渐迷乱,忽趁跌撞趋趄而近,挺剑刺向眼神疯狂之人。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