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

言情小说>1979我的文艺时代朱琳 > 第十二章 审稿(第2页)

第十二章 审稿(第2页)

可是结果这份手稿的作者却是陕地阳平县的一位高三学生?

它甚至不是一位从事语文教育的老师写的!

国内的高三学生什么时候也能写出这么有水平的了?

是他最近太久没有关注国内的教育了,不知道国内的教育水平了,还是阳平县高中老师的教学水平太高了,能教导出一位有着作家笔力的高中生了?

这意外的现,让朱胜昌编辑有些摸不着头脑了,会不会是写错了呢?

比如姜玉楼其实不是学生,而是老师,亦或者是教职员?

可是不管他如何搜肠刮肚,脑海中却没有一个叫做姜玉楼的陕地作者。

朱胜昌挠挠头,放下手稿,伸长脖子问对面的老编辑,“老孟,你记不记得阳平县有位叫姜玉楼的作者?哦,或者陕地全省叫这个名的也行。”

说不定是陕地其它地方的作者到阳平县采风挂职,刚好教的高三,然后写了这篇投稿。

许多作者外出采风是常有的,有的作者有关系,可以到省里或者县里挂职,方便写作。比如有到政府办公厅挂职的,也有在工厂挂职的,在学校挂职的也不是没有。

有些作者水平高,教个高三年级的学生也不是什么问题。

“姜玉楼?没什么印象?怎么突然问起这个来?”老编辑孟国伟想了想说道,他也没听说过这个名字。

孟国伟也是老资历了,在《工人日报》当过编辑,后来在《人民文学》当编辑,认识的作者数不胜数,但是朱胜昌提到的人民,他却完全没有印象。

连老孟也没有印象吗?

朱胜昌挠挠头,不过还是将稿子递了过去,“老孟,这是一份给咱们杂志社的投稿,水平相当高。初读之后,我还以为是那位成名作家的新作品呢。我看着没问题,虽然不太符合咱们《当代》杂志的风格,但也不失为一部好作品。我觉得可以通过审核,你在看看,提提意见。”

小说的刊、出版是要经过三审三校的,最后拍板表需要经过编辑部开会,由主编最终拍板。

他审核通过不顶用,还需要其他编辑审核通过,最后还要上会呢。

孟国伟也有审核的权利,甚至因为他的资历深厚,他看过没问题的话,基本上就等同于过关了,可以直接把稿子递到编辑部的主任兼主编秦昭阳手上,能过他这一关,只要秦主编不反对,这篇稿子就基本上表定了。

之后在会议上走个流程就行了。

朱胜昌的举动有点不合规矩,一般来说都是看完一批投稿然后将所有通过审核的稿子再一起交给他复审才是,不过偶尔遇到非常出色的稿子,也不是不能破例,孟国伟接过稿子,认真读了起来,这一看就入了神。

许久之后才抬起头来,赞道:“老朱,这篇稿子的确是不可多得的佳作,虽然文笔尚显稚嫩,尤其是前篇和中篇,但读到后篇,作者怀着悲悯的情怀,通过故事情节的激烈反转和突变,去表现人物的精神和气质,将这段悲壮的故事诠释得分外凄美。李十三的命运虽然凄苦,但他身上所迸出的那份温情和豪气,却闪耀着熠熠的人性光辉,读来令人动容。纵览全文,小说所揭示的华夏乡村民族精神与气质的确值得我们深思。”

“那……老孟,你看这篇稿子能表吗?”朱胜昌又补充道:“稿子没问题,但是风格……”

文笔和故事没得说,完全够资格表了,但是小说风格才是他所担心的。

如果他没有看到这篇投稿也就罢了,但是他看了,还觉得很好,这要是不能表实在太遗憾了。

有时候编辑是最懂作者的人,作者有个好故事想揉碎掰烂了展示给读者。

而编辑呢?

他懂读者喜欢什么,知道什么样的内容更讨喜。

没有这样的能力,如何能从万千稿件中挑选出真正的好作品。

而当编辑看到一篇被自己选中的文章表时,成就感并不亚于这些文章的创作者。

孟国伟放下稿子后,手指轻轻敲了敲桌面,沉吟道:“以我的眼光来看,肯定不成问题,不过究竟能不能刊,还要主编说了算。”

接着,他将稿子放到右手边的一摞稿件上,左手边是没有通过审核的,右手边则是他存放通过审核的稿件的地方。

“既然你看过都没问题,看来这篇稿子能过。”朱胜昌看到他的动作后,笑了起来。

不过,通过二审的稿子也不少了呢。

思考片刻后,朱胜昌又道:“老孟,你手头上通过审核的稿子也不少了,要不先拿去给主编过目?”

他心里如同猫抓一样的,迫切希望快点看到结果。

眼看着征文活动已经几个月了,也该出结果了。

“不急不急,我手头还有些稿子没看呢,说不定有能通过的。明天再去交稿子吧,也不差这一时半刻的。你也不要心急,稿子只要写得没问题,我们谁都不会故意卡着的。”孟国伟知道老伙计心急,便好言安慰道。

朱胜昌一想也是,便也不再催促了。

197odeenyishidai。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