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

言情小说>古龙风云录侠客推荐 > 第50章 芳园应赐大观名(第2页)

第50章 芳园应赐大观名(第2页)

她一时走神神游起来,觉得正在回家的路上,回到家中,黛玉坐到书桌前,开始挥毫泼墨。她用细腻的笔触描绘着自己心中的景象,将情感融入每一字每一句之中。她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对仗等,让诗歌更加生动形象,深入浅出。

最终,她完成了一令人惊艳的五言律诗,将她对宫廷生活的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元妃看到黛玉的诗作,也不禁赞叹不已。她感慨道:“你今晚的诗作真是大展奇才啊!不仅将我们姐妹所不及,更是将全宫中的人都压倒了。”……

时宝玉尚未完篇,仅完成了潇湘馆与蘅芜院两,正在专心于怡红院一。稿件中有一句“绿玉春犹卷”,宝钗眼神一瞥,趁众人未留意,轻推宝玉手臂,低声提醒:“贵人因不喜‘红香绿玉’四字,才改为‘怡红快绿’;此时你再用‘绿玉’二字,岂不是又回到原来的立意上了?况且关于蕉叶的典故有很多,你再想一个更好的词语吧。”宝玉听后,紧张地说道:“我这会儿脑海中一片空白,完全想不起什么典故出处!”

宝钗微微一笑,轻声细语:“你只需将‘绿玉’的‘玉’字改为‘蜡’字即可。”宝玉疑惑地问道:“‘绿蜡’可有出处?”

宝钗悄悄地点点头,笑意满面:“真亏你想得出来!今夜不过如此,将来金殿对策,你恐怕连‘赵钱孙李’都想不起来了吧!唐朝韩翊咏芭蕉诗头一句:‘冷烛无烟绿蜡干’,难道你忘了么?”

宝玉听了,豁然开朗,笑逐颜开:“真是该死,该死!眼前现有的句子,竟然没想得起。姐姐真是‘一字师’了!从今以后只叫你师傅,再不叫姐姐了。”

宝钗也低声笑着:“还不快做下去,光是‘姐姐’、‘妹妹’的叫唤!谁是你姐姐?那上头穿黄袍的才是你姐姐呢。”她一面说笑,一面担心他耽误太多时间,于是抽身走开了。

宝玉续成了此,共有三。此时黛玉未能展示自己的才华,心中有些郁闷。她看到宝玉构思艰难,走到案边,知道宝玉只少“杏帘在望”一,于是叫他抄录前三,自己却吟成了一律诗,写在纸条上,搓成个团子,掷向宝玉跟前。宝玉打开纸团一看,觉得自己的三诗与黛玉写的相比差了十倍,于是赶紧恭楷誊录完呈上。

元妃看是:

有凤来仪

宝玉

秀玉初成实,堪宜待凤凰。竿竿青欲滴,绿生凉。

迸砌防阶水,穿帘碍鼎香。莫摇分碎影,好梦正初长。

蘅芷清芬

蘅芜满静苑,萝薜助芬芳。软衬三春草,柔拖一缕香。

轻烟迷曲径,冷翠湿衣裳。谁谓“池塘”曲,谢家幽梦长。

怡红快绿

深庭长日静,两两出婵娟。绿蜡春犹卷,红妆夜未眠。

凭栏垂绛袖,倚石护青烟。对立东风里,主人应解怜。

杏帘在望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韮熟,十里稻花香。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元妃微笑着浏览完,欣喜不已,赞叹道:“真是精进不少!”她指着那《杏帘》赞叹道,“这是四之冠,妙哉妙哉!”随即下令将浣葛山庄改为稻香村,又让探春将刚才那十几诗重新抄录在精美的纸张上,命太监传给外面的贾政等人观看。

外面的马腾腾偷偷对清清耳语:“这诗真的是颂圣典范了,她通过描写一派怡然自得的山水田园生活,展现出了太平盛世,百姓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状态,暗搓搓的赞扬了皇帝的圣明功德,文治武功。所以元春看了《杏帘在望》之后,不仅十分欣慰宝玉在文学方面的成长,更喜悦的是宝玉在政治思想方面的觉悟,非常有诗礼簪缨之族的气度格局。”

贾政等人看了,无不称赞不已。贾政又呈上回归省亲颂词,元妃又是一番称赞,又命人拿来琼酪金脍等美食,赐给宝玉和贾兰。此时贾兰尚年幼,还未懂事,只是跟着母亲和叔叔行礼而已。

这时,贾蔷带领一班女戏子,在楼下等待得有些不耐烦了。只见一个太监飞跑下来,喊道:“做完了诗了,快拿戏单来!”贾蔷忙将戏目呈上,并递上十二个人的花名册子。

不久,元妃点出了四出戏:第一出是《豪宴》,第二出是《乞巧》,第三出是《仙缘》,第四出是《离魂》。贾蔷忙张罗着扮演起来,一个个歌声如裂石般激越,舞姿如天魔般曼妙。虽然是模仿表演,却将悲欢情状表现得淋漓尽致。

刚结束演出,一名太监托着一只金盘,上面摆着糕点之类的东西走了进来,他问道:“谁是龄官?”贾蔷立刻明白这是赐给龄官的物品,赶忙接了过来,并让龄官叩头谢恩。太监接着说:“贵妃有旨,龄官极好,再做两出戏,随便哪两出都行。”贾蔷赶紧答应了,随即让龄官表演《游园》和《惊梦》两出戏。

龄官认为这两出戏并不适合她的角色,执意不肯演,非要表演《相约》和《相骂》两出戏。贾蔷实在拗不过她,只好依从。元妃看了非常高兴,命令道:“好好教习这个女孩子。”然后额外赏赐了两匹宫绸、两个荷包以及一些金银锞子之类的礼物。

随后众人撤下酒席,把未去过的景点重新游玩一遍。他们忽然看到一座山环抱着佛寺,便忙不迭地洗手,进去焚香拜佛。元妃又亲自题写了一块匾额,上面写着“苦海慈航”,并额外加恩给一班僧尼女道。

少时,太监跪启:“赐物俱齐,请验,按例行赏。”乃呈上略节。元妃从头看了,无话,即命照此而行。太监下来,一一放。

月色如银,透过琉璃瓦屋顶洒落下来,照亮了皇宫的每一个角落。众人依次谢恩,而后内廷总管太监缓步走到前排,低声禀告:“陛下,已是丑时三刻,请回宫歇息。”

元妃,那个被众人仰望的凤颜,眼眶微红,无法抑制眼中的泪水。她勉强笑着,紧紧握住贾母和王夫人的手,反复叮嘱:“不要挂念我,好好保重身体。如今皇恩浩荡,每月都可以进宫探视一次,见面还是很容易的。我们不必过于悲伤,若明年皇恩仍能允许我回家省亲,切记不可再如此奢华浪费了。”

贾母和王夫人哭得哽咽难言,难以割舍。元妃虽然不忍心分别,但想到皇家的规矩不能违抗,她只得无奈地登上了凤舆。那一夜,月光如水,却掩不住元妃的离愁别绪。

整个贾府沉浸在一片沉寂之中,只有元妃的凤舆在夜色中缓缓移动,留下一地的月色和孤独。贾母和王夫人久久的站在原地,泪水无声地滑落,无声地道别。她们的影子在月光下显得那么长、那么孤独。

大观园的夜晚再也不是那个夜晚,没有了元妃的笑语,没有了众人的欢声。那些曾经灿烂的烟花、欢声笑语都随着元妃的离去而消失,只留下那轮明月依旧高悬天际,冷冷地照着这片寂静的贾府。

而元妃,坐在凤舆中,心中的离愁别绪如潮水般涌来。她想到自己的命运、家族的荣宠、皇宫的规矩、以及与亲人的生离死别。所有的悲欢离合都在这深宫之中交织成一幅幅凄美的画面。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