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

言情小说>穿越之山下杏花开了古华木云 > 第36章 赶路(第1页)

第36章 赶路(第1页)

沈杏赶忙把自己碗里还剩的一口,其实真就是一口面汤带着几个肉丝倒进沈旭碗里。“别哭了,姐的都给你。以后等姐挣了钱,咱旭儿想什么时候吃白面做的面条就什么时候吃,好不好。”沈杏轻声的哄着沈旭。

“真的吗?大姐。”沈旭眼角挂着泪的望着沈杏。

“嗯。”沈杏狠狠的点了下头,刚才看沈荷和沈旭那吃相,沈杏都忍不住的想笑,可现在莫名的心酸。两个小的把碗放回厨房灶台,还分别用个木盖盖好,这剩的一点面条好似多精贵的东西。

在现代,沈杏对物质没有太大的欲望,父母虽然在她很小的时候离婚,可也没少过她吃穿。长大后,还给她买房,买车,但沈杏其实对这些都无所谓。从没想过会穿越,也没想过来到古代,会这么心酸的吃一碗面条。

这几天跟着张小山吃了两次面条,每次看到她大哥沈洵那一脸肉痛的吃着面条的表情,沈杏当时心里还腹诽:不就是一碗面嘛。可现在,两个小家伙没有成人的顾忌,按着自己的本性吃一碗从没吃过的面条。尤其是沈荷,沈荷今年七岁了,比沈旭大几岁,她知道白面的精贵,舍不得吃,一小碗硬是忍着想吃的念头,留到下半晌再吃。哎,还是因为穷苦啊!

沈杏揉了揉红了的眼眶,去了后院瓜地。晚上就着月光,一家子都在院里忙活。昨个晚上就商量了,沈杏后天去县里全部按精品瓜卖,瓜装到大筐里,到了县里再分装到小花篮里,这样方便牛车运输。

家里的劳动力都在忙着编小花篮。按沈杏的计算差不多要一百六七个小篮子,他爹今个天还没亮就跟她娘在院子里忙活编篮子,下半晌他三叔过来,为的去县里的事。看着季氏跟沈杏两个人忙活,也帮忙编了会儿篮子,沈杏本来不会,这不从早上看到晚上不会也会了,只是没有她爹编的密实好看,但凑活凑活着用瓜叶子遮着还行吧,主要是时间太赶了。

等到她爹和大哥从地里回来,季氏就把沈吉来赶回去了,毕竟家里还有个孕妇。她三婶自从怀了孕,几乎都不出门,之前没保住过两回孩子,这次可是万分小心,不过,从她娘跟三叔的交谈里知道,她三婶怀了孩子后心情好多了,人也爱笑了,虽多数躺床上,但心情好,人就有了精神气。

“爹,跟你商量个事呗。”沈杏手上忙活着。

“你说。”

“这次去县里估摸着会耽误三叔几天时间,不管瓜卖的咋样,从之前挣的里面给三叔一两银子,若是卖的得好了再多给些。你看咋样?”沈杏觉得一家人是一家人,但亲兄弟还明算账呢,总不能让三叔白跑,从管理者的角度上来看,适当的鼓励有助于提高效率,从而实现更高的收益。说白话就是大家有钱一起花,要不以后没人替你卖命苦干。

“那是!他爹这银子得给,跟她三婶闲聊,无意中她三婶说漏了嘴,别看这走街串巷的卖些小玩意,做的好几天就能有半两银子。”季氏一来是不忍她小叔子没日没夜的挣钱,她嫁到沈家的时候,小叔子还不到十岁,成天二嫂二嫂的叫着。人说长嫂如母,她这个二嫂也差不多吧,那时候还没分家,家务活多是她做,小吉来看到就会来帮忙干活。二来,又是去省城,又是交那五两抵劳役银子,家底早空了,他们家能补贴就补贴一点吧。

沈杏跟他爹对视一眼,沈杏闷着头笑了。

“你俩笑啥,是笑我这抠唆到家的,如今也讲起大方话了?”季氏不以为然,“偷摸着说,那是咱家卖这瓜挣着钱了。到现在我都不敢相信,能挣这么多,老觉得这银子就是捡来的,一想到白捡这么多银子,心里开心的嘞。”

“所以一开心,娘您就大方了?”沈杏接着她的话。

“哎,别看你三叔天天乐呵呵的,可受的累吃的苦哪点比你爹少。你娘又不是铁石心肠,叫了十多年的二嫂了,能补贴点就补贴点,这不是挣着了嘛,真要没有,咱想补贴也拿不出来。再说,也确实耽误你三叔好几天不是。”

“嗯,娘说的对,明儿个爹你去地里的时候顺道去三叔家说了这事,另外除了换洗衣裳,让三叔啥也别带了,这一路上的花销都咱家包了,让他别有负担的带我跟张小山出门。”

“成。不过,杏儿这次你哥不去,咱家就你一个人去成吗?害不害怕呀?”沈吉富有些不放心,其实季氏更担心,一个才11岁的女娃跟自个小叔也就算了,还跟张家小儿子去,会不会惹人说闲话。年初从山上滚下来还惹了被男人抱住的闲言碎语,还跟村里碎嘴的李翠花他们打了一架。

“没事,爹,除了自家人,别人看我就是个八九岁的小孩,再说还有三叔呢。小山哥也就比我大几岁,就是个半大孩子路上还能欺负我不成,人家本就是帮忙的。等从县里回来就分钱,可不能少了人家那份。”

“瞧你这话说的,你甭管多大岁数在爹娘眼里也是孩子。爹跟娘就是担心,怕你一个女娃出远门害怕呀。你娘我一次县城都没去过呢。”季氏麻利的编好一个,沈杏接过放到另一边。

沈旭凑过来说道:“我知道,书上说的这叫‘儿行千里母担忧’,大姐,你说我用的对不对呀!”

“嗯,不错,旭儿真棒,不过这话你是从哪本书上看来的?”

“唉呀,大姐你还当我们的教书先生呢,这不是你自己说的吗?有一回我问爹你担忧怎么写,你就教了我这句,还给我讲了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就是这个意思吧。”沈旭断断续续,东一句西一句的,全家都迷糊。不过,沈杏听懂了,也想起来,那是好几个月前的事了。当时刚开始教沈旭识字,孩子总会问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她就用儿行千里母担忧来解释担忧的意思,还教了《游子吟》这诗,没成想他竟然记住了。

“旭儿,你真聪明,明年一定送你去读书。”沈杏有些激动,“爹,旭儿是读书的料,这一句是我好几个月前教他的,他都记得,还用的很对。”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