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

言情小说>在大秦帝国教书的日子剧透 > 第44章(第1页)

第44章(第1页)

郎中令瞪大了眼睛,不顾礼节的看向自己的君主,张了张嘴却现自己什么都说不出来,最后在太仆的嘻笑中震袖转身离开,在走到殿门口时他回头对着丞相和魏王说,“臣等着大梁血流千里,万家哀鸣的时候。”说罢就离开了。

太仆见郎中令都走了,自己也连忙行礼离开。

望着太仆离开的身影,丞相对魏王说,“这太仆恐是受秦恩惠了啊!”

“罢了。”魏王吐了口浊气,伸手扶了一下身边的青铜鹤闷闷的说,“寡人不欲直接投降,不过是不愿落个谄媚失尊的名声,想保全我姬魏百年基业的尊容。”就算国灭也要是战死的,“但事到临头,寡人竟然有些贪生怕死,想要将我等性命留的更久些,这才让丞相为难了。”其实他知道朝中有不少朝臣都收到了秦国的贿赂,但他已经累了不想管了。

田丞相知道魏王纠结的内心,既已经接受魏国将要灭国的未来,又不愿接受自己会身死的结果,所以他总是在投降和贿秦之间摇摆。这次不过又是一次拖延生命的抉择罢了。至于魏王找的那些什么不愿失尊的借口,在他看来根本立不住脚,割地和投降都差不多。

魏太仆抿着嘴像是很生气的回到自己府中,但当他到书房的时候却变了嘴脸。他是魏国太仆不错,但同样也是如今在秦国的魏缭的同乡。

“哎呀,那缭也真是有同乡情,自己飞黄腾达也不忘提携我。”他喜滋滋的想着。去年有秦商带琉璃、精盐的箱子来府里推销,说是他的故人所托来送货。他见了那商人一面,结果秦商带来的是魏缭的亲笔信和整整十箱的财宝。他们不求他投奔秦国,只求他能劝魏王不与秦为敌便好。

如今一年过去,虽然没有让魏王投降,但也成功说服魏王割地给秦。他自认为做到了承诺,正喜滋滋的想着秦王会如何封赏自己。

同样的事情在赵国也在生,只不过商讨的内容是要不要撤兵。

在三位秦将决

定按照嬴政的命令执行时,他们不知道的因素改变了局势。

在咸阳城,顾衍在接到来自大梁的消息时正在和已经可以称为国尉的魏缭对弈。在魏缭成为秦国国尉后就被大家叫做尉缭,正好与那个大名顶顶的尉缭子同名。

“这次,多谢国尉了。”顾衍笑着将尉太仆邀功的信递给他,然后赞叹道,“国尉此举可保我大秦一统六国,再无阻碍。”六国深谙唇亡齿寒的道理,互相争斗,又互相保护,秦灭一国便会遭到其他诸国的联合征讨,他们互相帮助保证不被灭国。而尉缭在和嬴政见了几次后,就献出了分化他们的计策。

刚开始尉缭见嬴政面相不好,有残暴之相意图逃跑,但顾衍在咸阳城门口将他拦住。他们站在咸阳门口彻夜长谈,尉缭最后被他说服,留下了帮助嬴政。

只是,没想到的是尉缭在被封为国尉后第一件事就是向嬴政要三十万金。嬴政更是在朝堂上眼睛都没眨一下就答应了他!

去年一口气拿出三十万金,几乎将常年征战的国家掏空,要不是往年还有些余粮,顾衍差点就连国内官吏的俸禄都不出了。这才是今年出征国库拿不出军粮,只能增税的根本原因。

不过,这三十万金还真的好用。

尉缭捋了捋胡子,慎重的将自己的白子落在合适的位置上,然后摇摇头,“六国渐弱,而秦渐强,成文王之功不过是时间问题。我只不过是推动这个进程提前罢了。”说完他看向一脸平和安定的顾衍,眉目分明气骨清,少年得第踏青云。他自认有些相人之术傍身,曾经见顾衍时只是决定是权臣之相,如今细细看来隐隐然有圣人临世之威啊!

他留下并不是因为顾衍那晚劝他的话,而是他从顾衍的身姿中看到了在他和嬴政带领下,秦国伟大的未来。

顾衍不知道尉缭在想什么,手里捻着棋子正琢磨着下在哪里。感觉到对面的人在看他,于是抬头回往他,微微展颜轻笑,“国尉看我作甚?”

“无事。”尉缭觉得自己还是不要说出来比较好。

嬴政此时也在看战报,满意的点点头。要是拿国内的税收就能换来六国的疆域,那他就是再节衣缩食几年都可以。

几天后。

杨端和带兵北上,直奔赵国境内。而果然不出嬴政所料,赵王在郭开的撺掇下并没有启用在国内的李牧,反而用了几个岌岌无名的将领。面对久经沙场,出身名门的杨端和这次新将领当然毫无反手之力,在面对杨端和的攻城策略下纷纷弃城而逃。

等赵王迁反应过来,急召助魏的军队回防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

李牧怒其无能,受到小人蛊惑在朝堂上斥责郭开和赵王,被暴怒的赵王下令幽禁在家。

当然,这些消息都是顾衍和嬴政在接到军报才知道的。嬴政抖了一下手里的报告,对顾衍说,“看样子,最迟明年寡人就能见到那魏王假的项上人头了。”和面对韩国不同,魏国和赵国与秦常年作战,仇恨日久,嬴政根本不可能留他们君王的性命。

顾衍点点头,“若是李牧将军能想开,灭赵也不是难事。”

嬴政哼笑了一声,想起尉缭给自己推荐的‘灭赵人选’郭开,冷然道,“那就要看郭丞相如何做了。”

秦国君臣等着辛胜和杨端和凯旋归朝,同样也等着赵国那边传来消息。蒙毅留在了旧魏国境内安抚百姓,组织生产。嬴政将旧魏地命名为东郡,让顾衍重新整合了民生政策后命前往东郡的亲民官们带去帮助蒙毅治理。

而就在整个秦国都投入对东郡的建设时,一队马车悄悄地驶入了函谷关。

守关的将领看到确实是来自咸阳的特殊传验,挥挥手将车队放了进去。赶车的少年低声队一旁骑马的年轻人说,“听说秦国出入皆困难,怎么会如此容易?”

骑马的少年温和的笑了笑说,“自然是丞相提前打过招呼,丞相早就倾慕李老将军的才能了。”

当马车走远时,刚刚检查传验的守军才戳了戳正在记录的同伴问,“刚刚那个传验上的名字是谁啊!”他不太识字,检查传验全靠上面的特殊标记。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