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

言情小说>在大秦帝国教书的日子剧透 > 第48章(第1页)

第48章(第1页)

昌文君思忖着自己同族的想法,在王翦带兵离开后就开始给嬴政写信。大致意思就是,虽然来的时候的计划是让熊启以考烈王之子的名义讨伐血统不明的楚王,这样可以让秦国攻楚在道义上站住脚,但是计划赶不上变换,熊启现在叛变了,他不得已改变策略,希望王上海涵。同时,最近送来的粮草可能会被项燕截胡,所以顾丞相还是少送点吧。

当这封来自昌文君的信被快马加鞭的送到秦宫后,顾衍皱着眉头对嬴政说,“昌文君恐怕如今已经深陷囹圄,王上不派人去救?”他担心项燕会杀了昌文君。

嬴政摇摇头,“表叔既然没有向寡人求援,那么楚地的情况一定还在他和王翦将军的控制下,寡人不会无端猜疑远在外的臣子。”即使这种猜疑是为了臣子好,嬴政也不会放任自己这么做。因为怀疑的种子一旦种下,就再也无法根除了。今日他担心臣子的安危,明日是不是就有可能担心臣子临阵倒戈呢?

顾衍理解的点点头,也不再说什么。

嬴政需要做的是对所有臣子抱有信心,用身为王上的气魄感染臣下,而他的工作就是不让他这种信任打水漂,保证臣子们的身心安全。

“算算时间,狄道侯应该已经引兵入楚了吧?”顾衍想了想,“王翦将军应该是自有计划。”他只需要想办法把军粮送到王翦和李信的部队就行了。

刚刚忙完寒潮冻灾又要投入军粮供应的汪洋大海里,顾衍却不显丝毫疲惫。嬴政更是眼神熠熠,他看着自己的老师笑着说,“如今看来,不出三年秦将一统天下,先生可有何感想?”

顾衍正低头撰写公文,头也不抬的说,“只要百姓安居乐业,臣便别无所求,要何感想?”华夏民族能再次成为一体当然令人高兴,但这也代表着顾衍必须面对三千多万人的吃穿问题,嬴政只需要考虑国家大方向就行,而他可是要带着手底下的人一步一个脚印干出来。

他根本没有空去考虑什么感想。

“先生不似少年时有朝气了。”嬴政摇摇头嘲笑道。

顾衍听到他这么说,终于抬头反唇相讥道,“王上也不似年少时有活力了。”

说完两个人哈哈笑了起来,就像是回到了那年在咸阳城郊一起读书时的日子。这笑声回荡在整个大殿里,绕梁而上似是穿透时空连接着两人肆意的少年时代。

果然不出嬴政所料,楚国前线不断传来好消息,只是写军报的人从昌文君改成了王翦和李瑶。当时李瑶和李冰在咸阳同时接受太医的检查,结果是李冰感染了蜀地的瘴气而且积劳成疾,需要静养,于是一心为国征战的李郡守就这样被嬴政扣在咸阳养病,让他的儿子暂代他的工作。

无聊的李冰在顾衍的建议下开始写书,将自己多年督建水利的经验编纂成册用来教更多的水利人才。

而顾衍将他安排在靠近临潼的地方,这里有地热形成的温泉,最适合人养老养病了,就是人烟稀少了些。本来李冰以为到他病愈这里都只有自己一个人的时候,顾衍带着车队来了。

“丞相,这是”接到通知,李冰在里门口等着顾衍,见到他下车后连忙迎上去。刚刚他远远的就看到车队了,只是和普通的车队不同,顾衍并没有带着大量的马车来,整个车队虽然人数不少,还有军队护送,但事实上只有两架马车罢了。

其余的人都是骑马或者步行,而且很多都是士子打扮。

顾衍先摆摆手示意李冰不用行礼,然后恭敬的走到他后面的那辆车旁朗声道,“君子可还安好?临潼已到,还请君子下车。”声音大到李冰怀疑顾衍是担心车里的人听不见。

一个苍老的声音从车架里传来,“丞相不必如此,某还没有耳聋。”然后才咳嗽两声在一旁一个青衣士子的搀扶下缓慢下车,他一身楚国的衣袍,但未和楚人一样编盘头,反而似中原人一样束带冠,看上去有古稀之年。

李冰在脑子里飞快过了一下,脸上露出震惊的表情连忙快步走到老者身前行礼道,“蜀郡李冰,见过先生。”不论他是否信奉儒家之学,面对当世大儒该有的礼数还是要有的。

老者挣脱自己学生搀扶的手,刻板的对李冰回礼,他的自我介绍也印证了李冰的猜测,“老夫荀氏名况,不才被学生们尊一声荀卿。”然后又向李冰介绍了一下跟着自己的学生们。

顾衍等众人互相见礼后,才引人进入临潼里中。

说实话,当他接到武关来的信件时他也是震惊的。怎么也没想到,昌文君竟然在被幽禁前还将受战乱影响,在兰陵山里隐居受他庇佑的荀子送了出来。

第92章

荀子和他的学生带着有昌文君印的手信来到武关被秦军守卫拦下,在那里暂住了些时日,同时写了信到咸阳。顾衍收到守卫的报告和荀子的信才知道荀子在兰陵的时候就已经感染了血吸虫病,前年昌文君派巫医到各地宣传‘神药’的时候帮他治好了病,两人也因此有了书信往来。

这此是昌文君估摸着自己可能要受些皮肉之苦,担心楚地又要陷入战火,无人关照荀子,所以在实施计划前就安排人带荀子离开兰陵,长途跋涉到秦国来投奔顾衍。在昌文君心里,顾衍肯定能安顿好这位当世大儒。

顾衍温和的给李冰解释前因后果,然后说,“荀子年事已高,这里风景秀丽气候适宜,所以我就让其在这里修养。只是要多加打扰郡守了。”

李冰连忙摆手,“无事无事,能与大儒共居乃冰之幸。”

两人在前面给众人带路,荀子住着拐杖慢悠悠的跟在顾衍后面。他多年前游历过秦国,那时的秦王还是秦昭襄王,如今多年过去秦王也换了三任了。他曾于函谷关口道,“秦四世有胜,数也,非幸也。”现在算起来秦国已经尽出七代明君,先前的话也有了印证,天理在秦。

只是命数到了,不代表秦之治可长久。毕竟县之以王者之功名,则倜倜然其不及远矣(1),可如今自己前面的青年却是君子之风慨然于世,透过他就能看到如今的秦王定然是颇有王者之风。

他本以为七代后秦便无人可用,可一路行来所见所闻只能让他再感慨一声,“凤子归秦,实乃秦之幸。”

当三人坐定后,顾衍亲自为荀子奉茶被他推脱再三后才接下。

“王上倾慕荀子之才,早想召您来秦教导大秦儿郎,只是闻您年事已高兼之从楚到秦实在路途遥远,这才作罢。没想到天命庇佑,还是让您来了我大秦。”顾衍笑眯眯的说,“此次听闻某要护送您来临潼,特命人备齐一应生活器物,若是还有什么需要的也可找这儿的里正。”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