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

言情小说>大国工匠盾构机 > 第63章 启航(第1页)

第63章 启航(第1页)

汪承宇很尴尬,回到实验室的第一个月就遇到了大项目。

时年改革开放三十余年,中国盾构施工已经非常成熟,但是在自制装备领域还是被外国远超,在2009年以前,中国的盾构掘进机85依赖进口,其中70份额来自于德国路德公司,这个与华铁打了十几年交道的老对手似乎不想放过刚刚诞生的实验室,从市场上开始找麻烦了。

“越江隧道?”

听到这个工程项目的名称时汪承宇知道,挑战来了。

盾构机是装备领域的奢侈品,它的奢华体现在“私人订制”方面体现得淋漓尽致,不同的工程需要打造不同种类的盾构机,本次需要穿越的是钱塘江。

听到这个名字,就知道工程难度可想而知,作为世界顶级大潮的存在,钱塘潮是工程人员的噩梦,即便是对盾构施工已经非常专业的隧道集团来说。

“如果只是62外径的小盾构断面,咱们实验室必须拿下。”汪承宇握紧拳头,很有信心地说。

回归实验以后,虽然没有强逼耿家辉履行诺言,但是这家伙却念念不忘“胯下之辱”,逢人便说汪承宇是仗着爷爷和爸爸的威风。

如今也该显露出自己本事了,不然真叫别人看成二世祖了,虽然先前还有过短暂的“吃软饭”的经历……

谭雅知道,自己的儿子虽然轻狂了一些,但是没有把握的事是从来不会答应的,只是小直径断面的工程,牛刀小试吧。

对于这个才华横溢的后生,严开明也做足了姿态,甘居顾问角色,而徐复文这个借调来的顾问越来越不务本职工作,三天两头往实验室跑。

到底是给谁来当顾问的?若不是一直以来打嘴仗不是对手,陆凯德恐怕会直接当面骂娘。

“让这小子领跑会不会说我们太偏心?”徐复文的关心重点不在工程方面,这位见过大世面的总工程师自然不把这种小直径穿江隧道放在眼里,他的目光更多的集中在这位被寄予厚望的后生成长方面。

“谭雅的信心很足,钱塘江应该不是问题。”严开明有些忧虑,他担忧的本身不是汪承宇有没有能力领跑本次项目,而是在市场竞争方面,“听说鲍尔又来了。”

“那条老鲍鱼?”徐复文提起这个名字就气不打一处来,十几年过去了,当初城下之盟的耻辱他可没忘记。

没忘记的不止是徐复文,整个体华铁隧道集团也不会忘记,拼尽全力也要和路德集团拼个高中低下,好的设计方案必不可少,这一点上就看年轻人能不能有更好的创意了。

“要穿钱塘江的地铁需要面临的难题很多,不仅要考虑地质,还有水文,河床冲刷线的位置必须高度重视……”

从接到这个方案设计开始汪承宇就开足马力说服了集团领导采用他的设计方案,本设计团队的平均年龄不到30岁,是个年轻的队伍,而这个年轻的队伍正在书写着自己载入史册的启航……

群龙腾跃怒潮来。

这是古人对钱塘江大潮的描述,千里波涛滚滚而来,那场面真是壮观,作为世界有名的大潮,每到潮汐日总不乏冒着生命危险也要一睹为快的观潮人,这样的世界奇景却给施工带来了很多不可预料的因素,一队年轻人正在实地考察他们即将夺标的施工地段。

“要穿江的地段有两道大堤,江东侧还有一个大储量油库,区间全长312425,地质以粉砂和粉质黏土为主,砾石含量约为20-40……”

望着天际一线滚滚而来的大潮,汪承宇面色严肃地听取着张启源的报告,有这样一位好助手他省了不心,老实说,小直径盾构的设计与制造实验室还是有底气的,如何打破施工方的“进口控”才是重点,他必须在设计上动些小心思。

“机器本身难度不大,需要注意的河床底部大量粉质黏土层,对刀头的冲洗要求比较高,需要大量添加除凝剂……”汪承宇呢喃着说,仿佛说给张启源听,又仿佛只是自语。

难度不大?多亏好友已经很领会这种“天才”与常人的不同,所以表现出来得样子并不是很怪异,不过刀头冲刷装置的要重新设计,这样一来造价又提高了。

“少说也得7000万。”张启源说。

“7000万吗?”汪承宇仿佛在自言自语,此时潮声已经掩盖了一切,这种程度的自语除了他自己,已经没人能听见。

连同设计成本在内需要7000万人民币,而德方在同类项目上曾经的销售案例是22亿一台,虽然贵了一倍有余,但是在那些“哈德粉”眼里这个价格是值得的,如果只是7000万的话竞争优势不大了。

“必须进一步压缩成本。”汪承宇大声说。

“什么?”张启源知道这句话应该很关键,但是大潮实在太壮观了,他根本听不清汪承宇在说什么。

“两台!多造一台的话成本就会降低!必须让对方订购两台!”

“你说什么?”

不知不觉,汪承宇的思考方向已经从设计转向销售,他知道老铁们要什么,拿下合同,一雪前耻,给老一辈华铁人一个交待!

“哇!哇!哇!”

严思颜前一刻还在问高薇,如此靠近江边真的好吗?此时已经被眼前壮观的场面惊叹道不知道该用什么形容词啦。

“壮观!”高薇高声呼喊。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