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

言情小说>红楼兼祧 > 第56页(第1页)

第56页(第1页)

承庆帝如今也就是只管生而已,反正皇家不缺养儿子的钱,他的感情是有限的,也分不出太多慈父之心给别的儿子了,反正就是按部就班地养,到了时候上学,十五六岁给儿子选个差不多的岳家,封个爵位,让儿子出宫开府就算对得起他们了,别的也别指望承庆帝给更多。

徒景年如今去宫学的频率已经降低到了五日一次,而且承庆帝为了营造太子的权威,直接让徒景年给下面入学的弟弟还有宗室子弟讲学。徒景年也不跟他们讲什么亲亲睦睦之类的道理,这些讲了也没什么用,干脆如同上辈子看过的百家讲坛一样,对那些四书五经里面的文章进行解析,他这辈子过目不忘,皇室藏书也很多,涉猎范围很广,因此旁征博引,言之有物,便是宫学里的师傅们听着也是颇为感慨,有人私底下说,若是太子不是太子,专心治学的话,将来又是一个有名的大儒。

对此,无论是徒景年还是承庆帝都是嗤之以鼻,大儒有什么用,在皇帝眼里,除了会耍几句嘴皮子,追忆一下春秋里面所谓的圣天子,暗恨自己没遇到这样的圣人,还能有多少用处?徒景年所会的却是经世治国的东西,其他的,与他而言,不过是小节而已。

不管后来如何,一直到现在,承庆帝对徒景年还是非常满意的,孝顺能干,性情看着平和,但是心中自有底线,不是那种人云亦云的人,最重要的是,徒景年权欲心并不算重,并不会跟承庆帝争权,这也是为什么徒景年如今在外面名声已经很是响亮,但是却没有对这个儿子产生什么忌讳之心的原因,很多时候,在这方面,徒景年甚至是有一些粗疏的,他根本不会急着在朝臣面前表现自己,他有自己的步调,而且很有计划性,这也让承庆帝比较放心。

承庆帝自觉自己还很年轻,没到需要儿子为自己分忧的年纪,因此,如今的他,对包括徒景年在内的儿子,多半是表现了一个慈父的态度,当然,相比较而言,他对徒景年更加器重就是了。

徒景年却也没有如何着急,他如今还年轻呢,上辈子这个时候,哪怕是几次跳级,这会儿还在学校念书,跟老师斗智斗勇呢!上辈子自己做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官,也是到了差不多三十岁了,这白捡过来的一辈子才过了不到四分之一,有什么好着急的。因此,哪怕一些人在他耳边鼓噪,他也充耳不闻,反而直接将那些人给处理掉了,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直接将人调到东宫的外围,失去了太子的信任,自然有的是人要去踩他,然后,也就没什么然后了。

承庆帝在东宫自然也有人,听说了这样的事情之后,眼中闪过一丝杀气,对于这些敢于教唆太子的人,承庆帝从不吝于施展雷霆手段,因此,竟是亲自命人,将东宫的几个人带走了,却也给了一些人一种圣上对太子不复从前信任的信号,顿时,一些人心中生出了一些别的念头。

☆、55

朝廷上开始了简单的试探,一些御史充当了出头鸟,开始弹劾太子不务正业,不知道好生学习儒家的治国之道,反而折腾一些奇技淫巧,还有就是参与商贾之事,与民争利,总而言之,太子实在是有失储君风范,潜在意思就是,太子实在是不对的地方太多了,圣上你也不缺儿子,干脆换个太子吧。

承庆帝是何等人也,差不多是权谋里面泡大的,会说话就知道跟兄弟在先帝面前争宠了,读书的时候就知道偷偷摸摸陷害兄弟,因此立刻就发觉了这些人的意图,这是想要动摇太子的地位啊!而且他想得更深,什么叫不学习儒家的治国之道,本朝的皇帝什么时候真的尊崇儒家了,难不成,这是对皇家不满。还有什么奇技淫巧,那都是太子下面的人做的,朝中众人,谁家手底下没几个工匠,工部负责的不就是这些所谓的奇技淫巧的事情吗?太子有些个人爱好又怎么了?再有什么与民争利,这完全是为了朝廷的千秋万代着想,那么多产业,养活了多少贫苦百姓啊,要不是这样,你们这些人能那么安安生生地兼并土地?难不成是因为那些产业收容了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户,叫这些人少了佃户,甚至是隐户?承庆帝直接阴谋论了!

承庆帝懒得叫太子当廷跟这些人争辩,这完全是掉价,太子是储君,你见过君主跟臣子辩论的吗?皇帝是天子,一言九鼎,哪能耽于口舌之争,跟臣子耍嘴皮子,皇帝的威严都没有了。承庆帝出手很是快准狠,他懒得跟这些人争辩,朝会才一结束,锦衣卫那边就行动起来了。

然后,顺天府那边就热闹起来了,不知道哪来的苦主在顺天府门口击鼓喊冤,宁可因为民告官被打上几十大板,也要告几个不干人事的官员,这些人就是组团来的,状子也不知道是什么人写的,那叫一个言之凿凿,满纸血泪啊。总而言之,在这些苦主口中,那些官员一个比一个人面兽心,阴险狡诈,残忍狠毒,罪名也是花样百出,私自加租,逼死佃户什么的,都不稀罕了,纵奴行凶,包揽诉讼,放高利贷,强抢民女,逼良为贱,草菅人命……零零总总,最少的一个人都有十几个罪名,真要算起来,足够抄家去职了!罪名更多的,怎么也得赔进几条人命去。

因为有人推波助澜,很快这事闹大了,居然还有脑残的人闹出了杀人灭口的事情,结果,一下子更多的人同仇敌忾起来。雪片一般的弹劾折子飞到了内阁,内阁几个大臣哪个不是人精子,自然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因为涉事的几个官员里,大半是弹劾过东宫的御史,能做出这种事情的,自然不可能真的清正廉明,正义凛然,专门为民做主,反而是老鸹站在猪身上,看得见别人黑,看不见自己黑。这些人就是别人的一杆枪,这会儿却是直接撞到铁板,触及到承庆帝的底线了。

内阁里的人其实很清楚,承庆帝对东宫的态度如何,说实话,内阁的几个阁老对东宫印象都不坏,而且,真正儒家出身的人,对于正统还是很看重的,太子天然具有礼法上的优势,又没犯什么错误,那几个御史掺杂不清的几件事其实根本站不住脚,他们是知道太子弄出来的东西究竟发挥了多大作用的,不说那些小作坊收容了多少贫民,减少了多少乞丐,间接养活了多少人口,光是水泥的出现,不光节约了修建城墙,官道,水坝的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当然,还有原料成本,要知道,跟烧水泥相比,开山采石,烧制城砖,夯土筑路,可都不是什么简单的活计,以往修筑一条一里的路,需要征发多少徭役,花费多少时间,消耗多少钱财,这些都是有例可循的,如今用了水泥,混上砂石,足以将综合成本降低八成,这就节约了多少人力物力。而且,年内,只需要稍微维护一下,就可以了,根本不需要年年整修。

结果几个被人指使的御史,上下嘴皮子一翻,就变成奇技淫巧,于民无益了!几个阁老也觉得心里腻歪。因此,这边弹劾的折子才上来,就直接捧着去找了承庆帝,承庆帝摆出一副义愤填膺的模样,这些人食君之禄,不但不忠君之事,还鱼肉乡里,欺压百姓,实在是是可忍孰不可忍,那就彻查吧!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