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

言情小说>红楼之惹不起的黛玉百度 > 第九十八章(第1页)

第九十八章(第1页)

这才哪跟哪儿?太子还没登基呢,就有人挑拨上瑞郡王和司徒卓的关系了,这也未免太过心急。

“这么一点子小事,还不至于挑拨得我与王兄失和,不过这等无中生有的事传出这样的风声,对方自然会配合上别的挑拨。时间久了,未必不能起到效果。”司徒卓道。

黛玉道:“所以我们早日就藩,对谁都好,走远些天高海阔大家清净。你只管上折子提水师的事,提了之后必有人到皇上跟前吹风,那时你再提就藩的事就行了。若是皇上依旧不放心我们,我们就去西北,若是皇上放心将北海水师的事交给你,咱们就好好做事就,其实近代华国没落,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没赶上大航海的时代变革。虽然现在我们只是在一本书里,能在水师和海贸上有所贡献,也是好事。”

说起这段历史,司徒卓亦是觉得沉重,于是司徒卓仔细瞧着黛玉的脸道:“这就是玉儿向岳父建议海贸专营的原因?”司徒卓对黛玉越是了解,越是佩服这个女孩子。也不知道这小小少女的身体里,装了一具什么样的灵魂,竟有如此心胸格局。

黛玉道:“也不全是。当初王子腾落马之后,沿海海贸的生意本就会空出来,与其让各路商人争夺,鱼肉百姓,不如交给朝廷。而且,不提出朝廷专营,我父亲对王子腾发难的事

也会被人挑剔居心。”

这倒是的,围绕权力中心的任何一个行为,都会有无数种不同角度的解读。

司徒卓举了一个大拇指,道:“了不起!”

司徒卓也是个行动派,很快拟好了折子,就直接将折子递到了御前。黛玉夫妻成婚了,但是他们到底是护国的良弓,还是乱国的变数,太宗皇帝对他们还在考察期,司徒卓的折子,太宗皇帝还是很重视的。

看完折子,太宗皇帝直接宣了司徒卓入宫,问了司徒卓上奏的原因。

也没什么好藏拙的,司徒卓就将那番陈德佑逃到倭国,终是祸患的话说了。太宗皇帝也没别的表示,就让司徒卓回去了。

现在朝廷三支水师都在南方,北方沿海确实有建一只水师的必要,太宗皇帝就直接将这个问题抛在朝会上讨论。

司徒卓也上过好几回朝了,叫司徒卓说,但凡有人提出新的举措,必有人出来辩论一番也是无聊。同时,司徒卓得出一个结论,杠精自古有之。

不过好在理还是越辩越明的,像在北方兴建水师这种事,一来利国利民,二来南方有了三支水师,一朝国都在北方,但一支水师都没有,也是不像,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其实可供辩论的余地也不多。

无非是兴建水师需要大量财力打造海船等等,劳民伤财。

这也确实是个问题,不过在查抄甄家和王子腾家,又清了积欠之后,这个问题就缓解了。再后

来朝廷在海贸上开始盈利,财政上越发宽松,就算再支撑一支水师的开销,国库的盈余也比之清积欠之前状况要好。

当然,林如海没有直接出来说明这个问题。作为司徒卓的岳父,林如海就算直承户部财物状况,也会被人解读成给女婿撑腰。所以还是等太宗皇帝问起林如海,林如海在走出班列陈述了户部财物状况,然后说了一个较为保守的数字,说若是将北方水师的开支控制在这个范围内,朝廷是可以支撑的。

然后礼部左侍郎就走出班列道:“启奏皇上,之前臣提出修缮皇宫的事,尚且有大人以开支过大驳回,现在户部尚书既言户部上有结余,这皇宫也该修缮了。”

礼部左侍郎名曰侯孝廉,乃是修国公侯晓明之孙。这位侯孝廉也算是八公后背中难得的能人了,虽然品阶在京营节度使贾敬之后,但是人家袭的爵位是最高的,现在依旧是一等子爵。

现在礼部尚书周修鹤年事已高,告老就是这几年的事。侯孝廉原本是最有希望接掌礼部的人,谁知半路杀出个右侍郎张彦。

张彦三年前出了一趟远差,南下参加朝廷打造的第一艘海船试航,途中遇到海匪,张彦跟随海船冒过险,立过功。

礼部平时有什么立功机会?平平顺顺将事情办好了,是你应该的,若是出了差池,则不但会被言官攻击,还会受责罚。张彦立功那真是多少年难得

的运气了,就凭这实实在在的功绩,以后礼部尚书的位置,还有得争。

所以,自从张彦立功顺利回朝之后,侯孝廉在礼部的日常事务上十分积极。至于周尚书,人家要告老的人,撂倒了小钟妃和九皇子,替外孙报仇之后,见侯孝廉愿意冲在前头,而且各项事务处理得不错,就又开始了之前的德高望重治理法。侯孝廉事情办好了,是周尚书领导有方,何乐而不为呢?

这几年侯孝廉的工作分外积极,但是礼部么,日常那些工作也显示不出什么工作成绩,所以侯孝廉便在修缮皇宫和皇陵上下功夫。

当然,侯孝廉如此提法也算在其位谋其政,皇宫确然许多年没有大修过了,以前是财政吃紧,做的都是小修补和翻新;后来财政上有了节余,又朝中大事不断,没顾上这个。

现在忤逆的皇子伏法了,太宗皇帝大安了,户部有银子,总该好好翻新皇宫了吧?而且现在朝上讨论兴建水师的事,侯孝廉就没提修陵寝的事了,省得被人说佞臣。总之,侯孝廉确实很觊觎礼部尚书的位置,但是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人家还是清楚的,外人听不出什么错。

外人听不出,太宗皇帝和大理寺卿知道啊。明年就有和西海国起冲突的风险,太宗皇帝大事上是不糊涂的,现在宫殿无非是有些旧了,彩绘和琉璃颜色有些黯淡,但并不影响使用。但凡哪里有些

漏雨或是别的影响功能的损坏,也都是及时修缮了的,这个时候还翻修什么宫殿。

有时候历史是有巧合的,比如如果太宗皇帝没有听过水澜的口供,不知道明年有起战事的风险,估计也就同意修宫殿了,但是这边宫殿刚开是大面积修缮,那边就开战,说不定以后太宗皇帝就落下个昏君名声,什么战时荒淫无道,克扣军饷,大兴土木什么的。

这能修吗?打败了西海国再说吧。

侯孝廉觉得中规中矩十拿九稳的谏言都没展开讨论,就被太宗皇帝亲自驳回了,继续讨论兴建水师的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