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

言情小说>雍凉是指哪里 > 第二十四章 陇西暗潮司繁自误(第1页)

第二十四章 陇西暗潮司繁自误(第1页)

与老谋深算的燕凤、许谦相比,刘库仁自知于智略上不如远甚,之所以能在半信半疑的情形下听取二人建议,其信任基础就是对方家小都避居在独孤部。

这在当时的北方胡人政权治下,可以说是一种常态,前赵、后赵、前秦都曾迁徙被征服地区的各族人口至统治核心区域安置,也就是国都及其周边郡县。

前秦灭前燕后,关东六州才士无法被苻坚尽入彀中,隔阂就在于归附、出仕的关东名士缺乏认同,没有将家族迁往长安的打算,加上关中世家的排挤,自然无法得到重用。

比如说魏晋时在中国北方屈一指的高门清河崔氏,后赵石虎末年,刘琨内侄、清河崔悦在关中新平担任守相,因当地反乱为郡人所杀,前秦灭前燕夺取关东六州之后,苻坚为了笼络关东世家,在征召崔悦的子侄辈入仕时,不惜禁锢新平籍贯的士人。

可就算苻坚做出这些让步,崔液、崔宏叔侄还是先后拒绝入长安为官,而在已经迁徙前燕宗室及其徒附于关中的前提下,前秦为了稳定关东地区,没有再强迁当地世家。

刘库仁接受前秦册封,受命统治原属代国在河东一侧的区域,安抚流散的民众,而在河西一侧,原属代国的统辖范围,随着蜿蜒的阴山两侧,沿汉长城直抵凉州。

但实际上,拓跋什翼犍在世时的代国,对河西的控制力十分有限,不提阴山南、北的高车和鲜卑部落,光是铁弗部就足以令其烦扰,刘卫辰几次被击败,最惨的时候部众几乎尽数被掠,远遁后却总能再次兴起。

如今代国被前秦吞并,刘卫辰不满所受待遇反叛,轮到苻坚来头疼了。这种情形就如同顽疾加身,而且还不是光擒杀刘卫辰就能解决的,想要一劳永逸,几乎没有可能,而往后一千多年中的历朝历代,直到明、清都存在类似的边患。

前凉张天锡投降后,前秦再度大规模用兵代国,虽然最终完成吞并,大致统一北方,却也导致国中出现动摇。

魏晋时,君主用人有个承自两汉的特点,哪怕是备受信赖的重臣,也往往是权重职卑。在当时,进位侍中,就相当于进了内阁,有宰执之实,却不具备丞相的名分。

刘库仁受封后的官职就是如此,虽有诸侯之实,正式名分却相差甚远,而相似的,在陇西地区,被前秦授予官职,以维系羁縻统治的大部领,还有没奕干与乞伏司繁。

没奕干是鲜卑破多罗部领,附秦后受封安定北部都尉,被安置在塞南,拥有部众数万,多为陇西鲜卑与匈奴别部混杂,对内、对外都因此维持着微妙的平衡,活动范围以牵屯山(今宁夏隆德县东)为据,西至金城、东至安定(今榆中—隆德—平凉—泾川)。

乞伏司繁就不一样了,他在降附后,先是受封南单于,不久就取得苻坚信任,获授使持节、都讨西胡、镇西将军,相当于所部军政大权一把抓。

原因也很简单,和刘库仁、没奕干的主动归附不同,乞伏司繁却是跟前秦干了一仗的,可以说是凭本事博来的厚待。

或许是部落规模的差距所致,不似内斗激烈的慕容氏、拓跋氏,乞伏氏内部极为团结,乞伏部算上各依附小部,整个部落联盟至前秦苻坚时只有五万余人,地盘也只是度坚山(今甘肃靖远县西)至勇士川(今甘肃榆中县东北)一带,临战却能召集出三万多骑。

哪怕这些部族兵大部分都是甲械简陋,可一旦溃散、流动,导致地方糜烂,抚治的代价不仅高昂到前秦难以负担,还会在地理上阻断与凉州的交通,西域商路可是前秦财政的重要补充。

凉、代两国不存,作为缓冲带而存在的没奕干、乞伏司繁两部,处境其实与刘卫辰相仿。

乞伏部的南面,紧挨着前秦河州刺史所辖,河州治所枹罕以南,又与甘松护军辖境相接,就好像两个人背对背互相倚靠,一侧对着乞伏部,另一侧对着吐谷浑部。

而破多罗部所据的牵屯山南面,不远就是一向驻有重兵的上邽,也是前秦的秦州治所所在地,上邽以西的略阳郡是包括苻氏在内的氐人豪酋老家,安定郡东南,郡治安定县(今泾川县北)与新平郡西北部接壤,新平郡东南部相邻的云阳(今陕西淳化西北),又是安置、管辖氐羌各小部的抚夷护军治所。

鲜卑与匈奴虽然习俗相近,但毕竟不是完全一样,没奕干所部两族混杂,各部、邑、落在驻牧时的划分却又泾渭分明,加上素来受到周边前秦几处区划治所驻军的有力监控,在前凉、代国覆灭过程中,即便前秦抽调秦、河、凉三州兵力,也因重兵驻临河西,此后未敢有任何轻举妄动。

前秦攻凉,于西河沿线集结步、骑十三万,这种武力威慑之下,乞伏部即便是陇西鲜卑大部落之一,部中上下也是战战兢兢。

当初,乞伏司繁降附前秦时,就是效仿呼韩邪故智,携子朝觐苻坚后却被留居长安两年多,直到他主动上表请去南单于封号,这才得到苻坚赏识得以回到本部,几个儿子仍留在长安为质。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