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

言情小说>八千里路云和月1988版 > 第40页(第1页)

第40页(第1页)

如果没有比较,也就无从感慨。如果没有感慨,也就不会想到要去怀旧。

我没有写这篇故事之前,想的东西并不很深,但是,写了之后,从那么故纸堆里看到的东西,就开始让我无法不想这许多的事情。

前面我说过,历史总是在不断的轮回重复着,我们处于生活之中,常常都会在事后发现这么神奇的重复。

我小的时候,外婆家住在淮海路上,也就是淮海公园的对面,今天高楼大厦耸立的地方。那里是当年法租界的地盘,是真正的市中心。后来八十年代末期,市政动迁,搬去了浦东,也就是今天崂山东路潍坊路这一块。我那时正住在外婆家,小学也就转学去了浦东。当年小学毕业的时候,按家住地块划分就读的中学,我念的小学所在地块并没有划分到浦东新区中学的范围里,而是属于隔了一江的黄浦区管辖,于是,当年中学入学志愿表上,抬头全部都是“黄浦区”。

许多年过去了,很多事情都在发生着变化,而那些变化常常是我们从来都没有想到过的,有一条极其有趣的生活轨迹悄悄的在前进着,现在回想起来,这条有趣的生活线仿佛被一根针串联了起来,被一个人拿在了手中,来回的穿梭,织就了一副循环往复的生活画面。

儿时,我的生活圈子从原来的卢湾区走到了浦东新区,念书时,又从浦东新区变成了黄浦区,中学毕业的时候,又从黄浦区变成了浦东新区,工作之后又从浦东新区变成了卢湾区,当有一天,突然卢湾区不存在了,我又再度回到了黄浦区。

以前,我只知道外婆家是在当年的法租界,也就是卢湾区淮海路;奶奶家是在当年的公共租界,也就是南市区蓬莱路。没有想到的是,许多年之后,南市区被撤销,并给了黄浦区,又过了好几年之后,卢湾区又被撤销,还是并给了黄浦区。我在开始写这篇故事的时候,翻阅资料后才赫然发现,原来我现在居住的地方,居然也属于当年的法租界。在卢湾并入黄浦的时候,我不免要万分感慨的想到:多么有意思啊,来来去去,兜兜转转,我总是绕不开个地方。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被我刚才这么绕来绕去的说法看得晕了,但至少对我而言,人生的轨迹在重叠,生活的道路也在不断的循环往复着,就好像在走一个圆圈,哪怕走的再远,到头来,还是在走一个圆圈,无论如何都走不出这样一个圈子里去。那天,我就站在自己住的老宅之下,仰头看着这一幢幢上海最典型的石库门老房子,脑子里就好像有这么一根看不见的线一样,将这些事情全部的穿在一起,一个个的从我眼前闪过。

我住的老宅建于一九二五年,至今已经有八十七年的历史。在我的厨房对面大约三米左右的地方,就是另外一幢石库门房子的墙壁,可以这样说,我如果用晾衣服的竹竿从厨房里架出去,可以轻易的伸到对面房子的窗户里。我还可以很清晰的看见对面石库门房子的砖墙上,还有着当年烧造墙砖的工人在墙砖上划写的印记,那分明就是一些英文符号。可以这样说,再过十三年,如果我住的这一片房子还没有被拆迁的话,那么,我与住在这一区的所有人,都是住在了老古董文物里了。

也许有人要说了,区区一百年,有什么了不起啊,人家北京的老百姓还不是有些住在清朝王公大臣们当年建造的老宅子里?那至少也得有一百五六十年的历史了,比起你这还不到百年的房子,不稀奇。

是啊,与历史文化厚重的城市相比,一百年的房子不算什么,可是在上海,这么一个近代才开始大放异彩的海派城市,在经历了一轮轮拆迁与改造之后,一百年的房子当然就该算是文物了。就连上海很著名的步高里,也不过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所以这样想的话,我这样说,就不算夸张和得意了。

文章开篇的时候,我说过,有一天,我为突然闻到邻居家传出的熟悉的饭香而感到了动容,触动了我内心深处那深藏着的记忆。的确,我天天回家都能闻到各种各样的饭香,但是,那些饭香的味道,常常都不是我儿时记忆中的味道。因为我总是被许多迥然于上海人家的饭菜味道所包围,我已经很久没有闻到那样纯粹的上海弄堂的味道了。

正如北京人怀念四合院生活中那份与邻里和睦融洽的气氛一般,上海人最怀念的就是弄堂里的别样生活。长长的弄堂里,前前后后的石库门房子里住着的全是熟悉的爷爷奶奶、叔叔伯伯、阿姨婶婶还有许多的小伙伴。孩子们呼朋引伴的一起上学、放学、玩耍;老年人们总坐在自己家门口乘凉、喝茶、下棋、打牌;大人们下了班总在一起洗菜、烧饭、聊天……邻里间有事情一起帮忙,有困难一起解决,哪怕是拌了嘴了,也总是会有许多人出来劝架。

孩子们要是哪个忘记回家时带了钥匙,就跑到隔壁邻居家里或是住在楼下的同学家里做功课,大人们要是哪天加班晚回家,没办法烧饭,好心的邻居总是会留了孩子在自己家里吃晚饭,直到大人回来才亲自送了回去。谁家要是烧了什么好吃的菜,都会送给邻居们去尝尝;楼上楼下的邻居有许多都是亲如一家人,有些相处的甚至比自己的亲兄妹还要好。

在我们孩子看来,长长的弄堂像个大大迷宫,总是跑也跑不完,从邻居家飘出的饭菜香味道是那样的好,坐在房门口的爷爷奶奶看见我们嬉戏打闹时的关切声总是那样亲切,就连和小伙伴们吵架时的哭闹都已经成为了我永远无法忘记的美好的记忆。

只是,如今,这一切已成永诀。这样快乐而单纯的日子,已如黄鹤一般,一去不回头。我儿时玩耍的那条弄堂早已拆迁,当年一起玩耍过的同伴如今散落在上海何方已不得而知,那种熟悉的饭菜香和荫深的弄堂味道也许久不曾闻到,就连声声在耳的亲切的沪语,现在听到的也是越来越少。因为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上海人已经在外地客群起而攻之的包围下,变成了弱势群体,在无数的指责声中,上海人连说自己本地的语言都变成了一种被禁忌的事情,变成了被视为歧视外地客的一种方式。

多么可笑的指责啊!难道让上海的本土文化完全湮灭,乃至找不到自己的归属感,变成一个没有特色的大众城市,这样就对了么?每每想到这样的事情,我总是忍不住遥想当年上海的灿烂与光辉。我知道,这种做法无异于迟暮的英雄,遥想年轻时英勇无畏的自己。面对此情此景,我总是很无奈。我身边的很多人也都很无奈。而我能做的,只是坚持。

现在,我回家,回到那条同样长长的弄堂,闻到的是更多的来自全国各地的饭菜香,听到的是来自四面八方的南腔北调,见到的也全是陌生的外来面孔。也因此,我更怀念记忆深处的一切。我怀念那段纯粹而简单的日子,怀念那段没有富裕生活却精神丰富的日子,同样,伤逝上海曾经拥有的璀璨岁月与繁华往昔。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