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

言情小说>青山异闻录作者唯玉生烟 > 第56章(第1页)

第56章(第1页)

为了防止朱老三太早认出来,也因为搭话的人太多,不胜其烦,苍殊在顾山青的撺掇下半途去小摊上画了个青黑的纹面顾山青也只是玩笑地随口一说,没想到苍殊就真去纹了。更不料那纹面遮住了苍殊的小半张脸,来搭话的人反而更多了。

此刻来到朱老三摊前,他们现第一个目的也没达到。

那朱老三果然是个老油条,眼神刚刚落到苍殊和顾山青的脸上,交垂的两泪刷然一止,不知道摆了多少东西的板车架子,他竟然毫不顾惜,双手一用力,果断地掀了,转身就跑。

惊叫连连。眼见倒下的木架马上要砸在前排的小孩身上,顾山青两手齐伸,成百上千道金光织成柔软的金网,把板车生生捞住,推了回去,又用金丝迅地将散落一地的摆件摆成原样。

而那边苍殊一声轻叱,一只小隼疾冲而出,精准地把人群中的朱老三揪住,提了回来。

想跑却没跑掉,朱老三摔在地上,额上冒出冷汗涟涟,掏出帕子一边擦一边陪笑道:“两位大人,误会,都是误会!”

顾山青扑哧一笑:“我们什么都没说呢,你跑什么?”

朱老三吱唔:“这个……”

苍殊张开手,他不知道什么时候把一个黑底白纹的吊坠拿在了手里:“这个,你是从哪进的?”

朱老三擦汗的手一停,愣道:“您抓我,就是为了问这个?”

苍殊瞥一眼旁边他的摊子:“包括所有这些。”

朱老三懊恼地打了自己一嘴巴:“叫你嘴贱。”

等他报完一连串名字地址,顾山青暗自记下,苍殊又举着坠子问:“为何这个图纹可以祛病?”

朱老三没明白他是什么意思,道:“什么?”

顾山青却立刻懂了。无论是佛祖、狐仙还是朱老三刚刚叫卖的同心结,无论是保平安,保顺遂,还是保姻缘,它们的典故基本都有来处,是长久以来的约定俗成,这个吊坠上的图纹却没有。苍殊这么问,是想探究它的来源,看是不是与何非的挂坠有关。

他解释道:“大人是问,它有什么典故,为什么单单只祛病,不保平安,也不保姻缘?”

朱老三一呆:“您这么问,我还真不知道。”

顾山青道:“那这个是谁做的?”

朱老三道出刚刚提到的名字中的一个,又补充道:“他今天应该也来出摊了!”等苍殊问明了长相,可怜巴巴地道,“大人,您看我交代了这么多,能不能放我一马?”

这样一个又牵着一个,正好今日全在热闹的灯市里。顾山青与苍殊一连走了好几个摊子,不看,都不知道那吊坠在王都已然风行至此。直问到最后一个人,他才费劲地想起教他手艺的师父曾说起过的这吊坠的来由他的师父也是到处游历时,在黔南之地的一个小镇偶然见到了这种挂坠,。

据说,在当地群山之中,有一个不与外界交往的神秘村落,村落里住的全是一族的人,位置极为隐蔽,不知是因为住得太深,还是因为某种异法,如果无人引路,很少有人能找到他们。而村落里的人也极少出来,大多数人生老病死都在山中。只有进山的樵夫、猎户偶尔能远远地瞧见人烟,但若是刻意去找,又会不知不觉迷失在深山里。

顾山青听得皱眉,心道总不会这么巧吧,问道:“你说得这一族,该不会叫‘山南苗家’吧?”

那人一怔:“我师父没提起过。”

苍殊道:“既然他们从不出山,这图纹从何而来?”

那人道:“您别急,听我接着说啊。”

如果这个氏族一直保持那种宛如传说的状态,这种黑底白纹的图式确实是不该传出来的,如今灯市上的吊坠自然也不会存在。但是在十来年前,却出了一个谁也没想到的意外一个少年浑身是血,衣衫破烂地从山里走了出来,倒在了镇上,又被镇子里的一户人家救了回去。

那户人家找来大夫给少年治了伤,换了衣服,好汤好药喂了三两日,少年还没醒,又有三四个人神色焦急地找了过来,声称是他的亲长,要把他带走。但少年受了这么重的伤,前因后果一概不知,那户人家如何肯轻易放他走。争执不下中,找过来的几人让了步,在镇上住了几日,等少年醒转过来,又大吵一架。而就在吵架中,少年和那几人来自山中这件事也由此透露了出来。

吵到最后,少年终于屈服了。那户人家见他自愿跟着人走,当然也就不再阻拦。而作为照顾少年多日的谢礼,其中最年长的一人留下的,便是这种黑底白纹,仿若图腾的挂坠。

那户人家送走了少年,也没把挂坠放在心上。镇里的人确认有这么一个村落的存在,除了好奇贪玩跑去山中探险的孩童更多了,其他人也没当一回事。毕竟全九州的怪人这么多,某个家族的族长突奇想,选择弃世隐居,带着族人住进山里,也不是什么格外出格的事。

直到一年之后,黔南之地时疫突起。镇里的人家几乎每一家都十去其七,哀鸿遍野,只有一户例外,便是一年前救了少年的那一户。不仅他家一个人都没有少,连他的左邻右舍得上疫病的人都比别家少上许多。

这咄咄怪事甚至引起了当地官府的注意,等时疫结束,几番比对,现不论是拜的神,求的佛,吃的饭,喝的水,他家只有一处与别家不同正是一年前少年他们几人留下的挂坠。

挂坠被官府收走,再也没还回来。而当镇里的人想进山去问个究竟,去问问这坠子到底是怎么回事,轻易就找到了的村落里竟是人去楼空。整个村子不知在何时举家搬走了。

好在那家人依然记得挂坠的图样,依葫芦画瓢,照着原来的模样做出来一些,分给镇里的人。又有人拿着它出去卖,附上背后的传言,居然渐渐在当地流行起来,直到被那人的师父买走,带进了王都。

顾山青问道:“你师父具体是在哪个镇上见到的这个吊坠,你可还记得?”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