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

言情小说>科举之路全文阅读 > 94第 94 章(第1页)

94第 94 章(第1页)

县衙前院,胥吏们早已布置好地方,上次县衙内部考过后,唐林现卷子还是太过笼统,所以又进行了更改,每个职位一份卷子。

像是弓手、杂役这样的,先由钟县尉查验身体、气力,再由兵房的两个所由提问,查其行事,通过者便能成为弓手或杂役。

若是如里正、村长这样的,能写识字者优先,由吏房乡司提问,查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起其它各房,工房最为麻烦,因为要挑选的是工匠,考的是手艺,准备的东西多不说,里面的各种工具也是最为昂贵的。

来报名的人也多,有木匠、铁匠、泥匠、雕字匠、船匠等等,其中唐林最关注的是船匠,临海县靠海,还有个码头,日后少不得要跟船打交道。

这次吏试,来看热闹的百姓极多,以前只知道读书人考功名,还没见过普通百姓考试当差役的。

有心的百姓,早早就等在门外,虽然早就报好名了,但是还需要核对一遍才能进去,虽然不用像县试那般严格,可礼房的几个栅子还是慎重对待,绝不放过一片纸。

各房押录早在县衙收拾出来的临时考房等待,郑主簿和唐林四处巡看,钟县尉在院子查验身体。

吏试有条不紊的进行着,一份份考卷也都汇集起来,放到了县衙大堂,至于工房,因为考虑到时间的关系,工匠们自己带了一件成品,然后去考房里展示自己比较好的手艺,如雕刻方面好的木匠,就雕个花纹。

考虑到古人对于独门手艺的重视程度,唐林还在里面开辟了小隔间,若是不想被别人看到就去小隔间里,当然这样的工匠会做上记号。

唐林尊重每个人的想法,但这不妨碍他更看重愿意将分享传授的匠人,他想要的是能相互促进、拓展创新的工匠,而不是敝帚自珍、做事留一手的工匠。

这次,来报名的人不多,每个房里也就十几号人,弓手和杂役多一点,差不多半日就结束了,外面的百姓看够了热闹,也都纷纷离场,这天太热,站久了吃不消。

官吏齐聚一堂,分别看卷子,将自己觉得不错的跟先前报名时抄录的户籍信息放在一起,上面还写了前后两位栅子对该人简略的印象,报名一个栅子、核对一个栅子。

将所有的东西综合起来,觉得都还可以的就放在案上,进行下一步考量。

唐林想起昨日在古渔镇的遭遇,便想看看那个王家人是不是在里面,翻了几张,果然找到了,看其信息,上面倒是记录的明白,有一远房亲戚为罪吏。

旁边还有两个栅子对其的印象,一人写其言行似有不对,但并无大问题。另一人直接写性傲,斜眼视人。说的话都颇为实在

再看卷子,字迹清晰,规章制度都明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也算公正,怪不得会放在案上。随后唐林又想起了那大娘说的毛郎君,也不知道他这次有没有参加

见众人将能用的挑拣出来,唐林先看吏房的,镇子上的里正只少几天并无大碍,但如今已快十几日了,虽然还没闹出大乱子,但还是得尽快安排。

钟押录起身说道“唐知县,今日来考的有11个人,去掉词不达意、品德有失的,还剩下5人。”

“品德有失你将那些人的文书和卷子拿上来,若是极为严重的,我们自是不能录,若只是一点小瑕疵,可是卷子好的,我们也不是不能考虑。”

趁着钟押录拿卷子的功夫,唐林粗略的看了下手中的五份卷子,看见王家郎君的也在里面,也对,看不起人不算品德有失。

这次钟押录将其余六份都拿了过来,将那些词不达意的略过,唐林在品德有失的那些里看到一份极为不错的,又看了后面的文书,拒养生母

“钟押录,这个禹书禹郎君是怎么回事上面说生母,难不成还有养母”

“正是如此,此事说来也怪不得他头上。禹郎君小时体弱,生父生母便将他丢弃于河边,那可是寒冬腊月,还是河边,这是存心就没想让他活。幸好,禹家二郎路过那里,将这孩子捡了去,正好他大哥一直没孩子,这个孩子便被禹家大郎收养了,取名禹书。”

“等禹郎君大时,禹家便送他读书,哪知正好是块读书的料子,十几年后,禹郎君考中了秀才。”

“秀才那他是已有功名之人,怎么会来吏试”唐林皱眉,怪不得,这卷子上的字迹、行文与旁人完全不同。

“是禹郎君的生父生母无意中见到了他,找上门去了想要禹家将孩子还回来”钟押录那时刚当上胥吏,见识过禹秀才当时的风光,哪知天意弄人。

“禹家人自然不肯,就连禹郎君也不愿,之后那家人还在纠缠,禹郎君才讲出当年他是有印象的,他记得生父生母是如何弃自己而去的。而后禹郎君的生父大闹禹家,还闹到了县学,叫刘知县知道了。”

“咳,刘知县很是孝顺,觉得禹郎君这样实属不孝,就奏请到长庆路提学司处,将禹郎君的秀才功名给革了。”

“秀才功名怎么可能这般轻易被革大宁民律有言凡弃亲子者,待其年老,该子无需尽赡养之责。这不孝之论,根本不成立。”

郑主簿本不想开口,但见唐知县的态度不对,立马说了。“是有这一条,下官也提过,只是刘知县一意孤行,改了些措辞,提学司便准了”

“此事,本官会另行奏请提学司,恢复其功名,此事错不在提学司,他们极大可能会同意。你下午派人去禹家一趟,先不必说功名的时,只说是当礼房书司。”

对于凭自己主观、喜好,断人前程,这件事,唐林不打算隐瞒,至于刘知县会因此事受到什么处罚,也那是他应得的。

而提学司会不会恢复禹郎君功名自是会的,提学司管理一路学政,定然要维护学子的利益,凭自己喜好随意作学子,这是大部分官员最为厌恶的,而且,此事错不在禹郎君。

至于为何不直接跟禹郎君说,一是不知提学司何时下文书,二是唐林怕禹郎君经此打击,难以承受这样长时间的等待。所以还是先接触一下,若是其心态尚好,唐林才会向他慢慢透露。

随后,一群人又将所有的考生看了一遍,县衙的人员都已齐备。

至于古渔镇的里正,还是由毛郎君担任,因为毛郎君的卷子写的极好,文书上的评语也不错,综合起来,排在第二。

而那个王郎君排在第四,自然没有录用。就算王郎君是真的极好,排在第一,唐林也只会让他去其它镇子,而不是当古渔镇的里正。当然,他还没好到这份上。

像王家这样凭借宗族将律法踩在脚下,唐林绝不会姑息,这股风气必须得压下去。

至于多招弓手这件事,唐林压下不提,如今县衙胥吏将近一百二十人,要是再招的话,胥吏真的太多了,码头的事还是去找外援为好。趁此机会还能摸一摸他们的底细,略人案可还没了结呢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