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

言情小说>桃花嫣然出篱笑似开未开最有情的意思 > 第91页(第1页)

第91页(第1页)

……。

“真真是些纸上谈兵的家伙!亏你们这些人还是什么堂堂的两榜进士,还是什么饱读孔孟诗书之人,却连一个最简单的‘食君禄,忠君事’的道理都不知道,只会在那里说些隔靴搔痒的蠢话,根本连个正经的解决办法都拿不出来,我看各位,还是趁早回家去学学怎么卖红薯的比较好吧!”

就在众人还在议论纷纷的时候,一个冷嘲热讽的声音冷不丁的从角落里冒了出来,众人惊诧之余,所有的目光立刻齐刷刷的回头寻着那声音而去,就见一个身穿黄马褂,面容清俊的年轻人,一脸鄙夷的站在书房门外。。

在座诸人中有人认得他,不由得小声叫道:。

“呦,这不是淳郡王家的老大弘曙么?”。

“谁?弘曙?就是前些年,随着十四爷出征去了西边的七王爷家的大公子?”

“可不是嘛,听说还立了不少功回来的呢!瞧他这身上穿的黄马褂,就是皇上赏他的!”

“我说呢,胆子这么大,敢这么在皇上面前说话!”。

“这叫‘有其母,必有其子!’,这都是胎里就带过来的!”。

“什么意思?”。

“呦,您怎么连这都不知道!您不知道他的额娘是谁么?”。

“他的额娘?那不就是七王爷的福晋嘛!”。

“嗨,敢情你这前二十年都是白活了?当年那么出名的事儿,您都给忘了不成?”

“别卖关子了,赶紧说!”。

“那七王爷的侧福晋,深更半夜跑去皇上寝宫给七王爷讨差事去的事,当年可是大新闻,您不知道?”。

“这事我当年还真听说过,呦,敢情,那胆儿贼大的侧福晋就是他额娘啊,这就难怪了!到底是胎里带过来的,随他额娘,倒是一点不象七王爷的脾性!”。

“瞧着还长得挺精神的,模样倒也不错,难怪心高气傲的,确实也有那资本不是?”

“西边的仗还没打完,他怎么就回来了?”。

“听说是奉抚远大将军的命令,回京述职来了。”。

……。

趁着弘曙行礼见驾的当口,坐下的官员们便凑在一起小声的议论起来,有些不认识弘曙的人也都伸长了耳朵,听着身边人的议论;认识弘曙的人,自然也不忘稍微的发表发表自己的意见,顺便标榜一下自己人脉广阔,交友众多。。

弘曙向自己的皇爷爷行了大礼之后,神采熠熠的站在康熙皇帝的书桌之旁,清俊的容貌,在西北战场上造就出来的古铜色皮肤,多年军事战争磨练出挺直的背,修长的体态,还有那身代表着军功的明黄色黄马褂,都让他显得格外的神采飞扬,俊朗挺拔。在一众白面书生、略显文弱的老成大臣里,更是越发的鹤立鸡群,充满了年轻人的朝气与精神。。

老迈的皇帝微微的眯着有些老花的眼睛,仔细的打量着身边的孙儿。他有近百个孙儿,如果用百子千孙来形容也不算过分,这么多的儿孙,有些他见过,有些甚至从来都没有机会见上一面。但是,在他这么多的孙儿中,有两个人他不但经常见,而且还格外的喜欢。。

一个是老四的儿子弘历,那个孩子不过才十多岁,但却是一个绝顶聪明,资质上佳的孩子,只要好好培养,将来前途不可限量。另外一个就是眼前这个性格忠直,品性纯良的孩子,老七家的弘曙。在这个孙儿的身上,他似乎看到了一丝自己年轻时纵马驰疆,领兵征战的影子,同样的年轻气盛,同样的意气风发,才干卓著。。

想着想着,他苍老的脸上不由得露出浅浅的笑意。只是,那丝笑意如同流星一样一闪而过,随即他的脸冷冷的一沉,用略带责备的口气教训道:。

“弘曙,不得放肆!你一个黄口小儿,能有多少本事,有什么资格在这么多长者前辈面前,口出诳语,轻言慢待?这些年年岁见长,也跟着你十四叔在西边历练了这么久,怎么还是这么的不懂规矩?是谁教你如此唐突的啊?是你的老师?还是你的阿玛啊?。

不要以为自己在军中立了一些小小的功劳就可以居功自傲,在你还在吃奶的时候,这些被你认为该回家去研究怎么卖红薯的两榜进士都已经开始为国分忧了,你凭什么去批评他们?怎可如此放肆?还不向各位大臣赔礼道歉?!”。

弘曙轻蔑的撇了撇嘴,斜眼瞥了坐下的那些官员,满脸的不屑之色,他单膝下跪,对着老皇帝拱手朗声回答道:。

“回皇上的话,臣自问年少,要论治国之道,确实不如在座的诸位大臣满腹经纶,可要论忠心为君,替皇上分忧之心的话,臣绝对不比在座的诸位少。刚才臣奉旨前来书房述职,经过门外,听见了诸位的答话,实在是觉得他们的回答私心太重,有违圣心,难以与他们的官位与身份相当,这才忍不住激愤之言,但是,皇上,臣不觉得自己刚才的话说错了,臣甚至认为自己的话,说得还不够清楚,不够重!”。

康熙皇帝的面色只是沉着,半天都没有说话,除了一只放在桌上的手在微微的轻击着桌面外,几乎如同木偶般一动不动。官员们都憋住了气,没人再说话,都略低着头在暗自的察言观色。皇孙弘曙的话固然说的很难听,他们都有些气愤,但是谁都不敢声张,也不敢有任何异议,他们都想听听皇上的意见,想知道皇上会如何训斥这位胆子有些大过头的恃功而骄的皇孙。。

房间里静得只有那西洋钟在滴答滴答走的声音,过了好半天,康熙皇帝这才悠悠地抛出一句道:

“那你还想说些怎样更清楚,更重的话?你说说吧,朕倒要听听看。”。

弘曙毫不胆怯的一挺胸,转身面对那一张张神色各异的面孔,拱手回答道:

“在座的诸位大臣口口声声说朝廷国库空虚,用钱紧张,想出的最好办法就是只知道再伸手从老百姓的口袋里挖钱,真是令人不由得想发笑。自西边战事开始以来,连年的赋税都加在百姓身上,要说我们打下的每场胜仗都是整个大清的老百姓供出来的,这可一点都不夸张!

可我想问问诸位,诸位到底做了多少事呢?你们一个个领着丰厚的朝廷俸禄,受着各地官员的孝敬,每年从地方政府上奉给各位的冰敬,炭敬有多少,我想自不必我再一一详述了吧,可既然你们如此享受着朝廷提供给你们的待遇,那么朝廷有任何需要你们出力的时候,你们有几个人想到从自己身上出一份力呢?。

皇上刚才都说,这次一甲子的在位大庆的费用不从国库里走,只用自己内务府的银子办个简单的仪式,他老人家为大清勤勤恳恳的干了一辈子,可到最后,过个生日,还要自己掏腰包,你们说,天下有这样的事情么?历朝历代的皇帝中,还有象皇上这样的仁善之君么?

令我感到惊讶的是,皇上都这样开了表率,可诸位却依然没见任何想要表示一下自己为国效力的忠心啊?!难道诸位家里的财政情况也如当今朝廷一样,捉襟见肘不成么?。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